【國度廣場】上帝粒子

 

文◎潘榮隆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比利時的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和英國的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以表彰他們成功預測形成宇宙基本要素「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存在、鞏固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以利人們揭開更多宇宙形成之謎。

當今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理論,認為宇宙萬物由62種基本粒子組成;但已發現的61種粒子都無法解釋粒子最基本的特質──「質量」──從何而來。科學家們相信,應該有一種尚未被發現的第62號粒子,是物質質量之源,它促成了宇宙的形成。人們便以首先提出假設者,來將之命名為「希格斯粒子」,又稱為「上帝粒子」。

為什麼該粒子也被稱為「上帝粒子」呢?原來,198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萊德曼(Leon Lederman),因長久找不到這種粒子,一時氣憤地在新書草稿上將之臭罵為「該死的粒子」(Goddamn Particle),但出版商覺得不雅,擅自改成「上帝粒子」(God particle)。這趣事像兩千多年前的大祭司該亞法(約十一49-52),歪打正著的預言了耶穌的死是要救贖人類般,萊德曼無意的氣話竟成了物理學裡有關宇宙創造過程優美的註解。

希格斯和恩格勒最早認為,宇宙應有一個無所不在的「希格斯場」,只要任何基本粒子在這個「場」裡面穿梭,「場」就會把能量沾在粒子上,依據相對論之質能互換理論,粒子便有質量,就如製作冰糖葫蘆的「糖蜜」一樣。如果粒子在希格斯場中通行無阻,就表示沒被黏上質量,如光子;反之,如果粒子在希格斯場中速度變得很慢,表示吸附很多,質量也就比較大,如夸克。

今年3月,物理學家利用在瑞士之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新建的超級質子對撞機(LHC),將兩束質子加速到趨近光速,令其對撞,模擬宇宙大爆炸(Big-Bang),然後在撞碎的質子殘骸中,找到了稍縱即逝的希格斯玻色子,印證了希格斯和恩格勒的理論。這個最新發現催化了本屆諾貝爾物理獎。

「上帝粒子」的模式證明了,創造過程是「存在」先於「本質」──宇宙大爆炸之後,粒子先存在,待經過「希格斯場」,就成為有各種質量的基本粒子,而組成了宇宙萬物。

聖經說,人的創造也是經過如此兩個階段的歷程︰「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二7)先是土,再吸了氣,成了有靈的活人;就像先粒子,再沾上場,便是有質量的粒子。

很多人認為,科學的發現將推翻聖經的記載。身為基督徒科學工作者,我從不擔心;反而,每次科學的突破,都印證了聖經的無誤、神話語的真實,更增加我的信心。我倒以為,科學無法檢視創造前(神)的存在與本質,才是人類最大的遺憾。

「上帝粒子」,讓我從粒子中,看到上帝。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網絡「贊」爆你 「感恩運動月」推動常常感恩

22/11/2013 – 19 基斯流月 5774
  【記者朱蔚欣報道】從2009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