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度广场】上帝粒子

 

文◎潘荣隆

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比利时的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和英国的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以表彰他们成功预测形成宇宙基本要素“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存在、巩固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以利人们揭开更多宇宙形成之谜。

当今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理论,认为宇宙万物由62种基本粒子组成;但已发现的61种粒子都无法解释粒子最基本的特质──“质量”──从何而来。科学家们相信,应该有一种尚未被发现的第62号粒子,是物质质量之源,它促成了宇宙的形成。人们便以首先提出假设者,来将之命名为“希格斯粒子”,又称为“上帝粒子”。

为什么该粒子也被称为“上帝粒子”呢?原来,198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莱德曼(Leon Lederman),因长久找不到这种粒子,一时气愤地在新书草稿上将之臭骂为“该死的粒子”(Goddamn Particle),但出版商觉得不雅,擅自改成“上帝粒子”(God particle)。这趣事像两千多年前的大祭司该亚法(约十一49-52),歪打正著的预言了耶稣的死是要救赎人类般,莱德曼无意的气话竟成了物理学里有关宇宙创造过程优美的注解。

希格斯和恩格勒最早认为,宇宙应有一个无所不在的“希格斯场”,只要任何基本粒子在这个“场”里面穿梭,“场”就会把能量沾在粒子上,依据相对论之质能互换理论,粒子便有质量,就如制作冰糖葫芦的“糖蜜”一样。如果粒子在希格斯场中通行无阻,就表示没被黏上质量,如光子;反之,如果粒子在希格斯场中速度变得很慢,表示吸附很多,质量也就比较大,如夸克。

今年3月,物理学家利用在瑞士之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新建的超级质子对撞机(LHC),将两束质子加速到趋近光速,令其对撞,模拟宇宙大爆炸(Big-Bang),然后在撞碎的质子残骸中,找到了稍纵即逝的希格斯玻色子,印证了希格斯和恩格勒的理论。这个最新发现催化了本届诺贝尔物理奖。

“上帝粒子”的模式证明了,创造过程是“存在”先于“本质”──宇宙大爆炸之后,粒子先存在,待经过“希格斯场”,就成为有各种质量的基本粒子,而组成了宇宙万物。

圣经说,人的创造也是经过如此两个阶段的历程︰“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二7)先是土,再吸了气,成了有灵的活人;就像先粒子,再沾上场,便是有质量的粒子。

很多人认为,科学的发现将推翻圣经的记载。身为基督徒科学工作者,我从不担心;反而,每次科学的突破,都印证了圣经的无误、神话语的真实,更增加我的信心。我倒以为,科学无法检视创造前(神)的存在与本质,才是人类最大的遗憾。

“上帝粒子”,让我从粒子中,看到上帝。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网络“赞”爆你 “感恩运动月”推动常常感恩

22/11/2013 – 19 基斯流月 5774
  【记者朱蔚欣报道】从2009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