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上找到個人命定的宣教士 專訪施以諾

 

圖文◎特約記者 陳淑安

「在病人眼中,他是仁心仁術、滿腔使命感的精神治療師;在學生眼中,他是個溫文爾雅、醉心研究學術的醫學院教授;在讀者眼中,他是善於傳達感動,用筆去分享福音的有為作家。」2013香港書展基督教坊「閱讀有Say」開幕禮上,如此介紹特別嘉賓出場。

這位了不起的人物,正是台灣暢銷書作家施以諾博士。曾獲取多個大獎、享負盛名的他,為人卻極為謙和。操台式普通話的他,聲線柔和但清晰肯定,從內到外都向身邊人展示出,謙卑的品格與自信心如何在同一個人身上共存。

熟悉施博士的讀者都知道他中學時,作文科成績一直很差,及至大學向神祈禱,求 使用自己,竟領受了寫作分享的異象。「我本身並不是個『讀書人』。」神奇妙地用他,令他作品在港台地區都極暢銷。然而,無論在文章中,或是出席各演講場合,他都強調自己不慣被稱為「作家」,較喜歡自稱「文字宣教士」。

「文字是方法,而宣教是目的。」他指出,面對面宣教,跟文字宣教的條件不一,各自有它的好處。「文字放在那裡,讀者有一天想看時,隨時可以看,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施博士從最初嘗試,到使命越來越明確,確認「文字宣教」是他的命定。

「找到自己的目標,人就會比較正面。」他覺得,找出神給自己的命定,是每個人都應該要做的。「人不快樂,很多時是因為生活沒有目標,尤其是男生,在台灣華人文化下,一個男生沒有人生方向,不知道自己為甚麼工作,是很痛苦的事。」

要找出神給自己命定,必須要跟神「交手」。「如果你跟神從來不『熟』,你當然不會知道 要你做甚麼。所以每天靈修禱告很重要,你跟神溝通越『熟』,就會聽到 跟你講的說話、提醒。你不能靠讀書、聽別人講、找輔導而得到自己的命定,這樣做比較冒險。」他自己寫文章時,也不會提供一套方法讓人找到自己的目標,只會鼓勵別人去尋求神。

命定找到了,要謹守也不容易。初期名聲冒起時,施博士也曾經歷過驕傲的試探,很在意獎項,只是後來慢慢被神調整過來。「不要看得自己太偉大,一切都是神給的。」現在,他不再希望自己成為別人焦點,而是希望人看見施以諾背後的信仰。他把這樣服侍,當成是跟讀者分享生活。

談到寫作靈感從何而來,施博士坦言,自己平日沒有花固定的時間,去等候靈感到來,然後才寫書,只是有空就寫。「有時我在坐巴士的時候,看到一個甚麼的場景,然後靈感突然就來了。」他創作的靈感,比較多是生活的體驗。「我把每一種靈感,都視作是從聖靈而來的,只不過聖靈跟我講說話,不一定要在禱告的時間裡。」

作為精神治療師、大學教授、作者,施博士認為,三個身份可以彼此豐富。「寫東西寫多了,對事情的觀察、表達,變得比較細,這一點對當精神治療師很好。」相反,有時候病人跟他講一些狀況,是他個人不會經歷的,卻因為對方的分享,令他可以體會到自己沒有經歷過、思考過的思維方法。

雖然寫作很講求創意,常常要發掘新奇的點子,但施博士在大學教書,主要的工作是做研究,講求的是嚴謹的思考。這讓他寫出來的「點子」,都比較合理,而做研究的思考模式,更令他容易發現自己的盲點,思路也更闊,能考慮到其他人閱讀他文章時的反應。

寫作十多年了,施博士卻自言,到目前仍未遇上低潮,非常難得,秘訣是這樣的:「其實你不要把它看成工作,就把它看成生活,只是在講自己。人每天都會生活,這只是分享生活中的一些感動。」如果把寫作與生活分開,寫作才容易變成重擔。

其他宣教、事奉,跟服侍對象都會有直接交流,寫作卻像把說話全投出去,果效或回應不易看見,會不會缺乏推動力呢?施博士卻說︰「要做文字事工,想像力便要豐富點,寫的時候要想像,有讀者看書之前心情可能很難過,剛好讀到這篇文章,對他有幫助。這樣,自己寫起來就覺得比較值得。」

事實上,也曾有讀者寫信到出版社給施博士,表示自己是佛教徒,卻很喜歡他的書。台灣也有佛教的機構,推薦他所寫的書,令他特別感動,因為「宣教」本來就是寫書的目的,要將信仰帶給未信的人。

基督教書籍一般都很難進入主流市場,施以諾博士認為,要用文字去宣教,寫作時要用一般人聽得懂的語言,盡量避免信徒慣用的「屬靈」字眼。另外,文字宣教士適宜由沒有神職人員身份的人擔當,因為社會人士普遍覺得,神職人員不是「活在當下」的人。

問到他認為基督教出版,還可以在哪方面發展,進入社會大眾之中。他謙卑地說︰「我不知道呢?別人要做的是甚麼,我先不會管,也不會多評論,還是先做好自己。」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比耶穌年輕的宣教士

28/07/2013 – 21 埃波月 5773
郭建蘭姊妹(Jess)   吳 謙弟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