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下农村 专访年轻有机农业拓荒者

 

在乌兹别克斯坦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我们希望看到一条农业被福音转化的道路。

文◎白陶

Eric(化名),一个大眼睛、充满干劲的香港纺织业富家子弟,却对土地痴心一片,对农业情有独钟,醉心于经营自己开创的有机农业企业。这些年来,纵使遇到各种挑战,他仍持守着当初所领受的异象,一路披荆斩棘,坚持走到今天。

留在以弗所

这个几乎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激情的阳光青年,与农业的相遇也十分神奇。2003年,在美国大学毕业后,Eric在日本工作了几年。他所在的公司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制造公司,非常注重专案管理。他在那里学会了如何将时间、人力、金钱更有效地配搭,还学会了很多沟通、管理方面的技巧,为日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由于不满那间公司及国家的属灵环境,他最终还是选择离开,跑到英国修读神学课程。修课期间,由于家族从事纺织业的缘故,Eric请假去参加了一个国际纺织会议。

大会期间,有几个跟农业相关的会议,他当时还在犹豫是否要参加,因为觉得似乎与他没有太大的关系。就在那时,他正在读提摩太前书,心里似乎听到一句话︰“你应该留在以弗所。”

Eric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一刻,我好震撼,因为当时我正在转车,下一站刚好是以弗所。我就觉得是神对我说话。于是我决定留在那附近,也就从那时开始,我不断问主,是否应该从事农业。”

农产品会议让他看到,在中国做有机农业的不多,在非洲、印度的则很多。这些国家得到了不少西方的资源,如品牌、购买力等资源。但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会议谈到非洲、印度这些国家如何被转化,他们如何推广生态耕作方式,如何在农业组织方面做得更规范。

那时,Eric就开始想,如何将神学、商业、农业相结合,如何将神的同在带进农业和商业领域,使其得到改变或转化。

最想做的事

西方这些农业组织里虽然没有太多的基督徒,却不乏类似基督教的价值观。他们把农业高级技术及组织思维带入非洲、印度、中亚等地。最令Eric感到触动的是印度农民分享的成功经验。

他们说,当资源开始集中,进一步发展成社区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拉近了。人的关系一拉近,就开始形成一股改变的力量。具体来说就是,当土地得到转化时,就开始慢慢出现社区中心、学校、医院等等。

“我还记得他们在我脑海里描绘出的那幅图画。原来通过这些组合,能够在农业社区做许多转化、改变的事,生态、土地、人与人的关系会得到转化,同时还能为市场带来好产品,带来良性发展。作为香港人、中国人,我产生了想做这件事的愿望。”

但是,对于一个生活优裕的富家子弟来说,土地还是一个过于遥远的概念。所以,虽然他有这个愿望,却迟迟没有什么行动。“直到多年后,母亲离开,我才开始思考,是要外出打工,还是回到家里做生意。我开始问自己,一生中最有激情要做的是什么,我开始想到这件事。”

Eric开始寻找机会是在2007至2008年左右,他向一些弟兄姊妹“模糊”地传递想做农业的梦想,没想到竟然得到不少支援。一位在商场做生意很有经验的弟兄开始引导他,教他如何找客源、找专家,如何交流、谈判等等。

一开始,Eric想从开农场起步,后来发现,开农场并不简单,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专业知识、人才等等。衡量之后,他暂时放下了这个想法,打算先摸清楚环境再说。于是,他先从消费者、零售商、制造商方面思考,然后再从农民的方面思考,如此进行全供应链的组建。

现代的商业社会喜欢这样全供应链的思考模式,Eric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不是贸然投资,而是先学习、建立相应的知识和关系。种子的挑战在有机农业事业预备前期,他们到新疆、山西、长江流域的农村考察过,而后又不断寻找机会考察了其他一些地方。Eric最后将农业基地定在山西某镇,那里一年四季分明,田里和山上的景色每月都在变化,10月中秋过后,一片金黄。可惜Eric每次都来去匆匆,无暇顾及这香港难见的景色。

对Eric来说,到农村最大的感受是文化的差异。

他第一次真正发现,要认识一个不同的群体,确实需要花费时间和心力。越深入认识当地农民,越发现自己并不认识他们,完全摸不着他们的需要。那段时间,他很挣扎和纠结,心里想尽早跟他们结合,现实中却达不到。他很痛苦,但并不想放弃,只想咬牙继续坚持。

“我不服气啊,于是不断地去,不断地再去,一直去,一有机会就去。去得多了,慢慢开始有一些了解。开始有人帮忙了,一个两个,慢慢知道的越来越多,大家开始了解农村社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说这话时,Eric的表情透著一股坚毅。

头几年,他觉得农业社会有很多需要︰生态农业的肥料、种子、组织等诸多方面。“一开始我以为防虫、用水等很难,但我们的社区反而不是,而是在种子。后来发现我们的种子受到污染,有转基因成分,不达标。这是我们料想不到的。我们有很好的用水专家,肥料上也有很好的资源,没想到在我们没有资源的那块,恰好就是当地农民的需要。于是我们开始去找种子专家和种子银行,开始做种子实验,打算培育出好的种子来。”

关系的挑战

“神让我清楚地看到,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与农民建立关系,这也是整个专案最核心的工作。”虽然Eric不经常在内地,但他心里很清楚,做生意,尤其做社会企业,首先就是要了解不同人的需要。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农民。“ 你不理解他们,怎么有资格跟他们合作呢?”Eric说,“但最难理解的就是农民,中国农民有自己的经验,不会说自己有什么需要,需要你去发掘,去跟他建立关系。这要花很多时间。”

他说︰“农民说话不会很直白,你不知道他们想听什么,他坐在那里不说话,而是鼓励你跟他说,哪怕彼此不认识。你要去感受,这些你都要投入时间。这样,他们才会知道,你是否有心来了解这里,有没有后续的跟进。我们跟他们做朋友,一起交流、做事情。一旦了解了他们,许多事情就开始了,神安排人才给我们,农民中有些人会主动跟我们合作。”

现在,总算建立起了关系,Eric非常珍惜。问到当地人是否知道他们的信仰,Eric说︰“他们知道我们是基督徒,有的人就有兴趣问我们信仰的问题。当地有教会,但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以前还有异端如东方闪电之类的,后来没了。听我们讲福音,也有信主的,我们会鼓励他们去当地教会。目前我们也在想,要不要开小组,我们在邀请一些人为他们祷告。”

经过几年的沟通,在与农民相处的过程中,Eric觉得有趣的是,他们希望“配对”。“我们的员工跟那些农民建立关系很有一套,会一起喝喝酒,吹吹牛。他们一喝酒就什么都讲。我们就知道,他们原来想要什么东西。有时候会听到,比如农协会,有的农民很珍惜人才,如果看到人才,就会介绍物件给他,让他们留在当地。用结婚留住你。”

丰富的图画

支撑Eric越过许多挑战、坚持向前的,是当初神在以弗所时给他的那幅图画。他说︰“那幅图画四、五年前还是模糊的,现在却越来越清晰。我看见越来越多的人走入这幅图画,扮演不同的角色,大家一起来画这幅图。”四、五年前说的事,他们现在仍在做,目标比从前更清晰,走得更远。支持他们的人也多了,有主内的,也有主外的,他们还得到大量的市场资源及讯息,也在业界建立起了口碑。

“我们现在做的,也是市场、政府、NGO大力支持的,更别说作为基督徒,一个有宣教异象的团队。中国农民有九亿,这个禾场很大。现在要到伊斯兰教国家宣教,基本很难做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宣教士,更多的是走职场宣教的方向,所以一定要有平台。这很多时候就需要得到政府、市场的支持。我觉得,这个禾场够大,政府、市场都支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找机会来建立一个平台。这就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我们要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在政府眼内,我们是在帮他们;对市场而言,我们在制造市场价值;在NGO眼里,我们在做对的事情。”

在他看来,中国农业继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会迁往城市,老人们则会老迈、离开,而下一代不怎么种地,人均种地面积会越来越少,土地也会越来越集中。这样,就有机会让愿意做农业的企业家进入这个领域。

这就像上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所经历的,土地开始集中,接着带动了管理,开始形成经济规模,成本得以降下来,又对应了市场的需要。在中国,农业成为七大被关注的行业之一。如果在这个领域,培养一批主内的弟兄姊妹参与进来,形成一股力量,借助市场的力量、政府的支持、NGO的影响,建立一个良好的模式,就可以“医治”土地,转化这个领域。

标准看源头

关于医治土地,Eric说︰“从物质层面看,土地会板结,如果不断下农药又不翻土,健康就会变差,营养会流失,透气性和持水量降低,造成水土流失。但板结的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少用水,因水资源越来越缺乏,并受到污染,而且还涨价。能源如果能用得少一些,不用化学肥料,就会渐渐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市场也能慢慢接受,甚至得到政府的资助。我们在不同的层面发展关系,包括客户、纺织供应商、农民、社会专业团队、员工,以及周边许多不同的人事。”

做生态原材料的人,在纺织业内不多,在中国也不多。他们做了这些年,陆续有不少企业开始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口碑和名声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今年,公司受邀参加国际会议、行内组织的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发言。现在,生态纺织协会的几家公司合作做一个调查专案,他们找各行各业的代表,比如做纺纱的、做织布染布的、做制衣的等。香港有很多老牌的纺织公司,但很少人做农业出名,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他们,把他们作为调研对象。

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想要知道商品原材料的资讯。例如在美国,你所穿、所用的东西的原材料,一开始是否能达到某个环保标准,是否会伤害到土地,是否会污染或浪费水,碳排放或能源使用多少,有害物是否在源头得到控制,是否使用了生态农药或其他防范方式,是否使用了化肥,是否是传统的非转基因产品等等,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目标。现在的企业很看重消费者和品牌,而消费者和品牌也会对制造商施加压力,使它达到某个环保、社会责任标准,迫使它去获得相关认证。

“转了一圈,纺织链是OK了,但现在大家的目光开始放到源头了,尤其在中国。中国农业相对落后,刚好中国在讲三农问题,国际上的消费者很留意这个,他们的关注会形成市场的推动力。”

教会在墙外

在Eric看来,福音不应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得救层面,也要体现在社会的层面。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教会不只在四堵墙之内。个人要得救,社会也要转化,这才是圣经中神启示的福音。他说︰“尼希米记里,在建城墙的过程中,你要跟不同的人合作。这其间有时也对抗,这个过程很精彩,这要求工作者要与神有很好的关系,能够掌握神的原则,在过程中不断地了解神,拉近与神的关系,认识神,与 同工,让 工作。”他自己的经历是,每周去教会,牧师的讲道可以启发他,然后他会将听来的资讯运用到职场,非常管用。

他认为,传福音就是要到很实际的地方去,到农村去,到土地上去。这样,就能在生态上开始改变环境。人之间的交流更多,就能趋向于和谐。在中国,不只是山西、陕西,其实在新疆,甚至在中亚,都已经有这样的异象和感动。过去几十年,神已经安排了很多弟兄姊妹在那里等着我们过去。在乌兹别克斯坦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我们希望看到一条农业被福音转化的道路。Eric还从圣经中看到医治土地和宣教的关系,当土地得到医治,产量得以提高,农民就会过来问你,你怎么种的,为何你会收获得多。这样,就可以有机会跟这些农民聊神的话。他看到,其实农业与信仰有很大的关系。

信心在神

对Eric来说,做事成否是一个信心问题。前几年,当事业及整个环境未能按着他预期的发展时,他感到非常不安,也不明白为什么,总想伸手去控制环境。“但这样很辛苦,因为你根本控制不了。这几年学乖了,把信心放到神那里,不再自己去控制。”

奇妙的是,当他慢慢学习放手时,事情开始出现转变。有一次跟一位客人谈,一开始很好,但后来那个客人却不再理他。当时,对Eric来说,这就等于没订单,整个公司将难以为继。从前,他会慌,“但现在我心里有平安,就不会刻意去做什么,而会安静地等待,慢慢地,事情会有变化。”

结果,又有来询问、希望看农场的客人,各方面条件比前者强许多。而且他们非常重视Eric,怕竞争对手或同行抢先找到Eric的公司。这样一来,Eric给他们的信心就得到了提升。不久,又有一家公司要向他们买有机食品。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把某些东西看得太重要,一旦不成,会让人感觉失望。但将信心交给神,反而能保护自己的心,知道凡事神有自己的安排。 是主,如果 要让这件事这样发生,你不需要去抵抗。”Eric说。

谈到将来的展望,Eric的大眼睛仿佛遥望着某块黑土地,他说︰“当然是希望订单、人才、资源不断增加。也希望小组能建起来,大家一起去华东、去新疆、去中亚、去北韩传福音。其实,我们可以到处走,因为到处都有土地。”

作者来自广州。现居香港,汉语圣经协会编辑

(蒙允转载自《海外校园》119期)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反对〈性倾向歧视条例〉争取宣讲真理的权利与自由

08/07/2013 – 1 埃波月 5773
  〈性倾向歧视条例〉在香港社会讨论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