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聲】生活學堂──下一波教育改革

 

文 黃少芬

去年初探訪桂林一所孤兒院,其中一天送小孩子上學後,我便提著籃子,跟著幫忙雜務的阿姨去街市買菜。這位阿姨素常寡言,不會跟我們分享靈修心得、講見證,完全沒有這些基督徒慣常動作。只見她從清早到黃昏,忙於打掃和預備二十多人的膳食。

走進對於我是「不可知領域」的街市,我無法不謙卑下來,唯有像個外傭緊緊跟隨在阿姨後面,從肉檔走到菜檔,又折回肉檔,看她精挑細選食材,初時真不知道她盤算著什麼。看著看著,不能不佩服她的搜索精神,這麼認真,無非是為院舍的小孩子買得最好的食材。今天回想,才發現這位阿姨的事奉態度對我產生了深層的改變。探訪孤兒院後,我開始活躍於香港各大街市,能為別人烹煮最好的美食,尤其是弱勢社群,這是何等崇高的召命!我終於明白了,耶穌在復活後,為門徒做炭燒魚餅早餐,是多麼快樂呢。

但事情的進展卻不如想像中的簡單。我只是一廂情願希望從過去浸淫於抽像知識,轉向關注食物和身體,可是我不懂的事情實在太多,看著發芽的馬鈴薯,可吃嗎?一臉茫然,還是上網去找答案。最近報章說,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英國小學生認為芝士生長於樹上,難怪政府由明年起將烹飪列為中小學必修科。香港又如何?擁有七八項才藝、會講四五種語言的五歲小童越來越多,在日常生活中有自理能力的越來越少(如果自理能力不包括煮杯麵)。

在香港和其他先進城市,從小到大的教育制度只是預備我們能順理進入職業市場,即滿足市場要求,以致獲得收入維持理想生活。我們除了不懂人生,也不懂生活,也沒有生活常識,家長和教師不會對我們說︰你要學習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知道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也要有生存技巧,居安思危。我們只要成功進入職業市場,就有收入去換取生活所需,所有問題都有人代勞,自己不用明白生活常識。值得思考的是,這是否我們的理想生活?長此下去,我們與自然界的聯繫更薄弱,每天對著電腦處理數據,便可安寢無憂,可是一旦遇上天災人禍,使我們突然失去支援,才會發現我們欠缺了生活知識,但為時已晚了。

我想基督徒也面對相似的情況,傳統的培訓系統主要是預備信徒承擔某些職事,卻少關注信仰與生活的結合。在傳統神學教育之外,我們還需要生活學堂,人人都能在生活中做神學,也許這會是教內的下一波教育改革。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大馬歡慶禧年禱告會 打開和解之門

18/06/2013 – 10 搭模斯月 5773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黃銘 報道】「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