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聲】不花錢過生活的先行者

 

文◎黃少芬

新聞報道,某個深夜,在開放給難民晚上留宿的油麻地地鋪單位裡,一個持行街紙的烏干達女人懷疑被滋擾聲音激怒了,亂舞菜刀,驚動警察前來救援。涉事單位平日擺放許多二手物品,並非出售,而是一小群青少年鼓吹以物易物的生活方式,他們反資本主義、反消費文化,卻追求共享文化,不被金錢支配!

這種不花錢的生活文化,根植於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在西方發展了一段時間。有些人獨個兒在荒山野地生活一段日子,有些人則在城市實踐以物易物的生活,或是憑一技之長,換取生活所需。當然,在城市比在荒山野地更困難,一來缺乏免費的天然資源,二來要忍心旁人的眼光和家人的壓力。德國老婦海蒂梅爾·史維梅(Heidemarie Schwermer)過了十四年以物易物的生活,可算是這種生活文化的表表者。

最近出了華文版的紀錄片《不花錢過生活》,講述史維梅追求自由的心靈旅程。她原是教師和心理治療師,為證實不花錢也能生活,將所有家財送給人,拖著一個行李箱四處去,過她想要的生活。有時寄居朋友家中,有時為人打掃家居,換得食宿。她接受傳媒訪問、出席講座、將故事拍成紀錄片,為向世界提出一種不受金錢支配的生活方式,而這只能在人人守望相助、沒有貪婪和自私的理想世界中出現。她之所以能成為不花錢生活的經典,因為不是空談,而是確實將信念活出來。紀錄片中有一幕她在進行瑜伽式冥想的鏡頭,烏托邦就在她心靈裡,即使那個理想世界無法成真,但這個先行者的具體行動在對資本制度和物質主義失望的人心靈裡產生了嚮往的情感。

教會歷史上出現過一些極端生活方式的先行者,其中有因不滿教會世俗化而退隱沙漠的修士,又有放棄承繼家產、甘願過清貧生活的法蘭西斯。至今仍常常有人用法蘭西斯的詩歌來挺他們的社會公義行動,自有其原因。說話可以很動聽,但若沒有裡外一致的生活表現,隨著年月的逝去,便會失去感染力。教會歷史上有過許多卓越神學家,但法蘭西斯的極端捨身奉獻令他所傳的道流傳到後世,光輝仍在。

轉化文化是基督徒的使命,可惜常流於空談,以為舉行聚會、寫書、在社交網站不斷貼出口號,就能將天國文化建立在地上。社會文化的改變都有相似的形成過程︰首先有一個先行者或一小群先行者,真實地在生活上活出他們的信念,而又令其他人嚮往他們的生活方式,以致跟隨者越來越多,漸漸形成一個社群的文化。帶頭的永遠都是有勇氣、不怕別人眼光的先行者,而且言行一致,隨之而有的聚會、寫書、口號才有效用。這樣持續下去,文化才能有所改變。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麥道衛︰最好的性教育來自與父母的閒聊

20/05/2013 – 11 西彎月 5773
「真愛建家」講座   【特約記者麥嘉麗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