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主的穆斯林」是信耶穌的嗎?


Winnond/FreeDigitalPhotos.net
 

《今日基督教》刊登一篇「歸主的穆斯林」的訪問稿。受訪者Abu Jaz是「圈內人運動」的領袖,跟隨耶穌,但同時保留穆斯林身份。是甚麼令他決定跟隨Isa al Masih(穆斯林對耶穌基督的稱呼)呢?

Abu Jaz自述︰

起初,我只知道 是通粉的神(Lord of macaroni)。我家並不富有。有一晚,我和我妻子只有少量的通粉做晚餐。突然有朋友造訪,我正猶豫說︰這些通粉我倆都不夠吃,怎辦?可是,奇跡就這樣發生。用膳時,我們碗裡的通粉開始倍增。我們都目瞪口呆,以為自己眼花了。

當晚,耶穌在夢中向我顯現,問我︰「你知道是誰令通粉倍增嗎?」我答︰「我不知道。」 說︰「我是耶穌基督,你若跟隨我,你的生命也必像通粉一樣倍增。」

那時,我不知道 是神,也不知道十架寶血贖罪的事。我就像福音書裡的群眾一樣,為 變出的麵包跟隨 。

我加入一個福音派教會後,經歷了很大的文化衝擊。敬拜、唱詩、說話、跳舞……一切都那麼陌生、奇怪。穆斯林有自己一套表達敬拜、問候的方式,但到了這教會,一切都被禁止,他們說︰「不要奉阿拉(意即「主」)的名祝福問安,阿拉是邪惡的,是偶像。」我感到很困惑。直到兩年後,我除去伊斯蘭的文化身份,才終於被他們接納、認同我是信基督的。

後來我進了聖經學院,學院教導我們,真理是絕對的,但表達方式可以隨文化而改變。那時,我才重塑我的伊斯蘭文化身份。自此,我立志要為我的穆斯林同胞發聲,推動和建立有伊斯蘭文化特色的基督教會。

對「圈內人運動」的正反意見

Abu Jaz的經歷是「圈內人運動」的寫照,教會應如何看所謂「有伊斯蘭文化特色的基督教會」?

圈內人運動的支持者認為,教會的精神來自天上,但形式卻應扎根於地上的文化。雖然同意穆斯林的教會應有基督教神學,但又認為應反映穆斯林的文化,才稱得上是本土教會。

穆斯林聽聞福音時,也想跟隨耶穌基督,但基督徒的文化身份令他們畏懼、卻步。因此支持者認為,傳道者應選擇對穆斯林最適切有效的方式及側重點,例如神的創造、審判,由此帶他們到基督裡。當他們接受基督,聖靈自會逐漸向他們啟示救恩的整幅圖畫。相較將一個個信徒帶到西化教會的「釣魚式」,本色化以網捕魚,更值得思考。

他們又認為,翻譯聖經時亦可按伊斯蘭文化而有所增減,例如避免用「父」、「子」、「神子」、「人子」等詞,在人名之前加上伊斯蘭尊稱,稱神為「阿拉」等等。這是為讓穆斯林讀聖經時,能從自己的文化出發,更易認識神。

反對者雖認同教會可因應文化而作出調適,但這應是有限度的本色化。以穆斯林為例,伊斯蘭並不只是一個文化,更是一個信仰、一個宣告。「穆斯林」的本義是跟從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啟示,認同可蘭經是神的話,服膺伊斯蘭的信條及世界觀。基督徒自稱是文化上的穆斯林,意思非常含糊不清,而且這是否符合聖經中神對誠信的要求呢?

針對有關「父」、「子」的用詞,聖經多次明確以此類詞彙形容天父與基督的關係。當「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甚至小至「種子」、「後裔」都有象徵意義,教會能否為適應本土文化而對經文用詞有所增減?

穆斯林信主後,確實面對極大的挑戰甚至壓迫。不過,回想初期教會的第一代信徒,同樣面臨猶太教的逼迫。應否為文化認同、避免衝突衝擊而改變信仰本質呢?

誠如約翰.拉特維斯(John Travis)1998年提出的C1-C6類別,到底教會本色化有何限度?又如何界定基督徒是否有真實信仰?這些具爭議性的議題,似乎未能草草定案。寄望宣教士、教會、信徒能同心,因應處境情況,摸索出既符合真理又適切需要的模式廣傳福音。

(2013年2月,李家慧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時事探溫】戰爭之昂貴 和平之脆弱

08/03/2013 – 26 亞達月 5773
  文◎黃濠光 迦薩的恐怖分子於2月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