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榮耀教會 周神助牧師談台北靈糧堂的更新之路

 

文◎INJ國度網路電視台
(轉載自台灣國度復興報)

「教會成長、健康的關鍵,在於傳道人的眼光和心態。」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接受專訪時,開門見山地說。

周牧師回憶當年,初抵台北靈糧堂時,教會沒有牧者,他應邀而來。之前做了十二年傳道人,不是在教會,而是全時間做學生工作。他坦承自己非因對台北靈糧堂有負擔而來,總覺得耶穌沒有問題,教會很多問題;耶穌有盼望,教會不太有盼望;耶穌可愛,教會不太可愛;十數年間觀念不曾改變過。然而,回想起來,神也在他事奉的過程中,漸漸動工改變他的看法和觀念。

建造榮耀的教會

神光照周牧師,不要用自己的眼光看教會,而是用 的眼光看教會。當他查考以弗所書,讀到「但願 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弗三21)時,他覺得神在提醒他,在觀念上要加以改變,讓他知道,這是神的教會,而不是周牧師或任何牧者的教會;不只是要建立教會,建立身子,不只是健康的教會,而是榮耀的教會,而這榮耀的教會是要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的。

周牧師說,若非牧者本身先在觀念上有所改變,教會便不會成長、健康。三十幾年前,周牧師初到台北靈糧堂時,教會曾受過傷,有傳統的包袱,問題多而嚴重,會友只剩二百多人,成員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全教會中,三十歲到五十歲的中壯年族群只剩七、八人,是一間老化而傳統的教會。

他發現教會不因傳道人的失望、搖頭、歎息、批評就變好,卻會因為基督愛教會,傳道人愛教會,然後弟兄姊妹愛教會,為教會禱告而越來越好,會越來越沒有玷污和皺紋,越來越榮耀神。當他觀念、態度改變,願意去愛教會時,發現弟兄姊妹也真的跟著愛教會,為教會禱告。周牧師說,從那時到現在,「建造榮耀的教會」這個異象吸引他,也成為弟兄姊妹、同工的異象,「這對我及整個靈糧堂來說,都是個很重要的關鍵!」

不斷的更新

周牧師指出,建造教會的過程中,第一個核心價值是建造榮耀導向聖潔的教會,或是聖潔導向榮耀的教會。第二個核心價值是更新導向健康的教會,就是教會要不斷的更新。他提到物理上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是指在自然條件下,熱總是不可避免地從高溫熱源流向低溫熱源,也就是說,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能」都可以變成熱,而熱卻不能在不產生其他影響的條件下,完全變成其他形式的「能」。周牧師說,新的會變成舊的,好的會變成壞的,屬靈定律也是一樣,若不持續更新就會衰退、變壞,熱心會慢慢變冷。

例如神對先知耶利米說,以麻布帶子束腰,將腰帶藏在幼發拉底河邊,過了多日刨出來,見腰帶已經變壞,毫無用了,就是這個力量,就是在物理上有一個力量,會衰敗、變壞的,屬靈上也是這樣,熱心會漸漸冷卻的。所以就有人說第一代基督徒心是火熱的,第二代是冷的,第三代是冰的,第四代是凍的。

又如以弗所教會,本來是信靠主耶穌的親愛眾聖徒,本來都知道基督的愛何等長闊高深,但啟示錄時代的以弗所教會已失去起初的愛,所以神說,有一件事要責備以弗所教會的,就是原本一個充滿愛的教會,怎麼變成沒有愛了,甚至後來,啟示錄所提的那七間都在土耳其境內的教會,包括以弗所教會在內,在老約翰寫完啟示錄以後不久就全部都不存在了。換言之,基督徒會有一種衰變,教會也會老化冷淡,不冷不熱,所以教會必須從裡到外各方面都要不斷更新,把新酒放在新皮袋裡。

周牧師說,當他來到靈糧堂開始那幾年,並未推動很多事工,首要努力的工作是建立關係,然後在這層關係中慢慢更新,包括禱告、敬拜、牧養等多方面的更新。他強調,三十多年來,就是不斷的更新,而這個更新是沒完沒了的,只有不斷更新才能健康。

台北靈糧堂如何進入更新的過程?又如何持續更新?

周牧師說,要有耐性與智慧,特別在禱告的更新方面。他回憶三十多年前初到教會時,禱告會非常沉悶、形式化,假如他不是牧師或傳道人,也不會想參加那種禱告會。但他認為面對這種情況不應是埋怨而已,而是投入教會的更新。譬如禱告會漸漸更新,慢慢進入現有的禱告體系中,慢慢改變與轉化,先自己更新,然後影響同工,包括教會的晨禱會、禱告會及電話禱告網,漸漸有廿四小時禱告中心,一步一步持續更新往前。

更新須回到聖經

在靈糧堂建造的歷史中,很多傳統其實是慢慢推動的,有一段時間台北靈糧堂並沒有敬拜讚美,而是漸漸演進,再一步一步發展下去。周牧師指出,更新不是新花樣,不是新潮流,除了禱告外,敬拜、牧養與聖靈的更新都必須回到聖經,要看有沒有聖經的基礎或根據,所以不是從作法開始,而是從聖經的教導開始。例如講禱告更新,教會可能看到某些教會的禱告形式很好,就先回到聖經,針對這種禱告,查看聖經的看法,然後對教會同工及弟兄姊妹加以教導。例如有些教會的敬拜方式很吸引人,但要先問有沒有聖經基礎、根據或根基。更新的過程要有耐性和智慧,而且不能太急,一步一步來,慢慢形成共識,觀摩某些值得傚法的方式和做法,然後慢慢一步一步更新。

周牧師回憶說,二十五、六年前,剛開始更新教會時,在敬拜中拍手這個改變,就有些人不能適應,有些年長的會友,一看見大家拍手就覺得受不了,站起來走了。但是教會首先要讓弟兄姊妹知道,拍手的目的不是打拍子,不是熱鬧,而是有聖經根據的,包括舉手也是從聖經來的,都要先有清楚的教導。其實不只是靈糧堂這樣的福音派教會,連周牧師自己,從長老教會、校園團契等保守背景出來的,也不易適應。

對他而言,單是舉手,要好幾年後才舉起來。傳統有其優點與影響力,若要改變傳統,必須先有聖經根據,透過聖靈的感動和教導,漸漸達成共識,然後一步一步改變。敬拜隊也如此,一開始只有一個琴、一個人的敬拜,漸漸找比較有恩賜的人來敬拜,慢慢興起小隊的敬拜。過程中比較大的變化是將結他列入敬拜樂器,這對當時的教會來說非常不容易。更難的加入鼓樂,從沒有鼓到有鼓,接著擺放在最偏遠的地方,漸漸放到台上中間,也像革命一般,慢慢的,直到如今,就一直擺在台上了,那也就是說,大家都可以接納了,整個過程是需要時間慢慢調整改變的。

更新會帶來成長

周牧師指出,幾乎每一方面的更新都影響教會成長,例如禱告會成長,教會就成長,而敬拜更新漸漸影響整個教會敬拜的熱度,不只是儀式或音樂方面的更新,也包括整個敬拜程序,真實地進入敬拜的實際;又如奉獻,照聖經的教導要照自己的收入抽出來留著,而不是收奉獻時才湊數;還有默禱預備心,很多人到散會都還沒預備心,你不知道怎麼告訴他預備心,最好是週六就預備,不是來到教會再用幾秒鐘預備心,所以需要教導。

至於牧養的更新,則是從團契開始,台北靈糧堂最早是團契化,後來有一些更新,但是往後發展就進入小組化,又帶來一些影響、更新與增長。各方面的更新,只要過程有智慧而且順利就會增長,當時教會大概是二、三千會友,分成十幾個團契,後來解散,改變成地區性的小組,很多人不看好,甚至認為靈糧堂會變成歷史名詞。這個更新的過程大概花了半年多,都是從聖經根據和各方觀摩中經過討論,在同工內部透過分享達成共識,然後再與信徒領袖分享,形成共識,與團契內部同工分享,全教會歷經約三個月不停的溝通,讓弟兄姊妹全盤瞭解,預備好,再分組。換言之,每一方面都不是百分之百順利,但在過程中還算順利,而這個順利假如方向是對的,大概都會帶來增長。

有關靈糧堂的門徒訓練,周牧師說,主要是小組長及小組核心同工的訓練,每個小組之中,至少小組長或小組較核心的同工,都必須接受訓練。訓練的過程與內容細節皆由當時的執行牧師及牧養處處長,如夏忠堅牧師、劉群茂牧師、區永亮牧師及周師母等執行。

教會成長過程中,團隊如何建立,如何帶領,規模與做法如何?

周牧師指出,正如神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一般,神給他權柄、神同在與恩膏。雖然神的權柄非常明顯,但他仍認為獨自擔當不起,因此形成後來的團隊,包括亞倫與七十位長老。團隊最大困難是沒有異象,異象會帶來連結的力量,爆炸性的力量,以及維持的力量,也就是保羅所說「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二十六19),異象使保羅不論遇見甚麼困難都會繼續往前。台北靈糧堂當時連結的力量相對較弱,有同工想去進修就去進修,想換跑道就換跑道,這與整個教會的異象有關,當然也就是與主任牧師有關。後來異象越來越清楚,就不斷往前,同工就不想走了,因為異象清楚,讓人願待下來為主效命。

團隊關係建基於與神的關係

曾有一次,教會同時按立七位牧者,當天幾乎每位牧者都異口同聲表示,除非教會趕他們走,否則他們要一輩子待在教會。現在靈糧堂全台約有一百間分堂,幾乎不需要煩惱同工何處去的問題。周牧師說,那時,同工每週五次,早上5點多就聚集一起,不是為事工禱告,而是一起來到神面前讀經、導讀、禱告,從聖經看見神的帶領,然後一起往前。聖靈不斷更新,使團隊的連結越來越強而有力,可以勇往直前不遲疑。

要維持團隊內部良好的關係,首先必須幫助團隊與神建立良好的關係,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非常看重團隊的禱告,同時要有相同的異象,以及生活關係,不只是工作關係而已,還要有彼此的連結。當時,台北靈糧堂的團隊,每一個禮拜都會到周牧師家去吃飯,然後一起泡溫泉或郊遊,每個禮拜一個下午,一起去運動。這樣發展下去,全職同工近三百人,也形成了牧區,同工彼此之間關係更加緊密,發展至今,一個禮拜一次全體聚集,其他時間同工就散在各牧區或各部門,同心聚集禱告。

五重職事建立在合一的根基上

周牧師談五重職事團隊的形成。他指出,過去教會把同工都當成「同工」,就是做相同的工作。周牧師說︰「那時候我已經六十五歲了,有些同工邀請國外的講員來講五重職事,我聽不懂,也不想懂。其實區永亮牧師與謝宏忠院長曾提過是不是可以試試看建立五重職事團隊,那次我沒想得清楚,就說好,試試看吧!當時,也有其他教會的牧者警告我說,好像沒有看到一個地方教會走五重職事的。」

周牧師說,使徒是外展的,先知是走在團隊前面的,傳福音更是向外的。當教會都是牧師與教師時,教會就變成內向型,只照顧會友而已,「有點像籃球隊,都是後衛,沒有中鋒、前鋒!」後來台北靈糧堂走得順利的原因,是因為有了合一的根基。周牧師表示,五重職事是不一樣的,個性不同,恩賜、職務與重點都不一樣,除非有合一才能穩紮穩打。周牧師想到以弗所書第四章所講的五重職事,特別多次都提到合一,「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2-3)然後接著講七個一,「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弗四4-6)然後才講他所賜的有五方面,接著說「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4、16)

所以台北靈糧堂從一開始,就一直堅持聖經上幾個合一的根基,如此就不會生亂,而且看見教會必須擁有不同的恩賜,在合一里運作,才能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而所謂成全,不只是單方面的成全,乃是全面性的成全。周牧師說︰「過去著重牧養和教師的成全,所以,先知、使徒和傳福音的成全相對較弱。」

周牧師說,五重職事團隊建立的過程比較長,而在整體架構上並沒有太顯著的變化;另一方面,教會也在同工、小組長及弟兄姊妹中做恩賜調查,讓每個人都可以慢慢發展自己的恩賜。然而即便在發展五重職事過程中,大部分區牧長都繼續做區牧長,某一些區牧長也兼傳福音的,或兼教師等。例如香港611靈糧堂就不太一樣,他們的五重職事團隊都要牧養別人,然後從牧養裡再加以分別,有人兼作先知。周牧師說,其實各有優點。

牧者在牧會過程如何持守身心靈的健康,又如何經營和鞏固家庭關係?

周牧師表示,傳道人能夠持守健康,一定是與使命感和異象有關,異象帶來使命,異象需要不斷更新才能往前。此外,安全感與信任感也很重要,傳道人要認識自己,在神的光中對自己有深刻的認識,真正被破碎,或者說是破產,重新開始,不斷地進步,才能健康;正如保羅所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一方面認識自己真是無藥可救,另一方面又認識自己在神的眼中是有盼望的,是寶貴的;這兩方面使人可以從孤兒的靈裡面得著醫治。

周牧師以自己為例說︰「我信主從糊里糊塗變成基督徒,那段時間裡,從認為任何問題都是別人錯,到後來認識到其實是我自己有問題,而且意識到其實沒有人會深愛你,你要先愛你自己;沒有人會主動接納你,你要先接納你自己,才能夠接納別人;沒有人肯定你,但是神說我肯定你,所以你要肯定你自己,才能肯定別人;沒有人覺得你有盼望,但是神對你有盼望,你就要相信你在神裡面是有盼望的,才會看見每個人都有盼望;這就是一個破碎的過程,對個人來說滿重要的,因此才會有一個認知是『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後十一29)唯有如此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才能夠認識別人、接納別人,漸漸就比較有安全感,有信任感。傳道人如果沒有異象,靈裡就放肆,就崩潰,就瓦解,有異象以後,漸漸產生安全感,信任感。」

因異象而來的承擔力

周牧師指出,有了異象,接著產生責任感,不斷靠主來承擔,承接包括執行力、創新力和領導力等,這些都與一個傳道人的健康有關。他舉例說,有一年眾教會推動一個二二八的十二個小時禱告,當禱告手冊做好以後,其中有些問題引發某些教會反彈,當時周牧師在國外,因此由台北基督之家的寇紹恩牧師等去向那些教會道歉。周牧師說︰「我最先的反應就是︰還好我不在台灣。但是後來我禱告,靈裡面的感動是,我應該回去,應該要扛起最後所有的責任,當我這樣想的時候,站起來就覺得很輕鬆,好像主在告訴我,不是你負責,是我負責。在此以前,責任感這種事,我會覺得能夠有別人挑起來我就很高興,但慢慢在改變的過程中發現,作一個領袖、傳道人,要越來越能意識到如何對家庭好,對教會好,或是對眾教會好,這種責任感漸漸興起,而且越來越清楚,責任感就會越來越強。」

所以周牧師如數家珍般繼續說,去年的家庭義走活動,籌備過程中,他與台北真理堂楊寧亞牧師有共同的感動,告訴主辦單位,如果經費不夠就由兩位牧者共同負責。周牧師坦白地表示,在以前,他比較沒有這種認知和承擔,但是慢慢成熟以後,就可以越來越健康,也就越來越可以有責任感。

家庭合一是其他合一的基礎

接著周牧師談到牧者的家庭。他說,結婚四十多年,在台北靈糧堂服事也三十多年了,關於家庭與婚姻的經營,他說,所謂合一,第一就是跟神的合一,其次是夫妻的合一,而家庭的合一包括夫妻及親屬的合一,這是其他合一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起同工的合一與教會的合一。換言之,牧者的家庭合一非常重要,因為夫妻在個性、理念極其不同,但在主內能夠認識瞭解,彼此接納,彼此成全,其實這對教會的建造,特別對建立健康教會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夫妻長期不能彼此接納,在一起是忍受而非享受,那麼傳道人就不會健康,他的家庭也不會健康。合一是往健康走的一條路,使夫妻關係越來越好,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好。

周牧師說︰「我們跟兩個孩子,從他們去美國,就有十幾年沒有在一起,很多個性、看法似乎都不太一樣,我後來發現我跟光光是兩個人,他喜歡釣魚我也喜歡釣魚,這是一次去美國才發現的;但其實還是很不一樣,他喜歡的是『釣』,我要的是『魚』;他可以花五個鐘頭釣不到魚,而我如果五分鐘釣不到魚我就有點受不了,大家很不一樣。但是我們已經可以彼此瞭解,彼此接納,彼此欣賞,彼此互補了。而在四十年的婚姻過程中,有神的恩典,別的夫妻經歷過的痛苦其實我們都經歷過,走過來就覺得甘甜。」

以神的眼光看自己、看教會

周牧師強調,事奉神極有價值,建造教會非常不易,但回首之前走過的路仍感興奮,因為看見神的工作。他指出,每一間教會都有自己的問題,若能用神的眼光來看自己,接納自己;用神的眼光看教會,接納教會;多一點耐性,慢慢更新,就會看見教會在質與量各方面會快速成長。「當然,建造教會是為神國度,教會要榮耀的復興,獻給基督成為榮耀的教會,因此不要灰心,整個台灣教會的現況比起三十多年前已經好得多,而且較容易找到同伴一起往前走,讓我們一起努力往前!」周牧師如是說。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Good TV向華人宣教

10/03/2013 – 28 亞達月 5773
  【特約記者韓玉瓊報道】「好消息(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