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了Facebook

 

假如沒有了Facebook,你會……

神學生Shelley︰「沒有問題,我在FB只是看別人的內容,假如沒有了,不過是少了一個渠道瞭解大眾的聲音。」

中年姊妹Mabel︰「有些舊朋友是在FB重新聯繫上的,到現在也沒有他們的其他聯絡方式,假如FB突然沒有了,我會後悔以前沒有要他們的電話。」

八十後Zoe︰「我主要使用FB做福音工作,和聯繫國外的弟兄姊妹,對FB確實有點依賴。所以我早為FB突然消失作了心理準備,還想過要抄下聯絡資料,將文章和照片都存檔,但到現在還沒這樣做。因此,假如FB突然消失,我只能祈禱。」

社交網絡已成為港人的生活一部分,有沒有想過我們對FB的依賴程度有多深?怎能既善用FB,又不會被FB主導我們的生活?

中年牧者為群羊學用FB

五十多歲的五旬節聖潔會屯門堂主任牧師陳玉珍,本身對FB沒興趣,但為牧養群羊,每天都會在乘車的空閒時間上FB,希望能多瞭解會友的生活。

「平日大家都忙,牧者忙,會友又忙,FB可以讓我常常留意他們平日發生了甚麼事情,以前必須通電話才知道。」

她很欣賞教會的一個老人家,為了與家人溝通,努力學用智能手機,又善用FB說些鼓勵別人的說話,自己的生活也很豐富。

為與時並進,一年前開設FB帳戶,到現在她都是靜態的使用者,很少發佈資訊,大部分時間都是看別人的資訊。「他們喜歡張貼飲食的照片,街上看見甚麼有趣,就拍照片,放上FB。我卻不太愛吃東西,沒甚麼可放上去。如果想分享深入的內心想法,FB不是最適合我的渠道。」

如果沒有FB,她不會知道一些會友的內心想法,「平時見他們不太開口說話,但在FB會有激烈的語句宣 情緒。」但她也發現有些人在FB更自然地表達對家人的愛。FB幫助她加深對會友的認識,懂得如何為他們的需要祈禱。

假如沒有了FB,對她有重大的影響嗎?她立時說︰「其實Whatsapp更好,又快又直接。」那麼假如沒有了網絡呢?她說,可能開始時不習慣,畢竟曾花時間才適應這個新媒體,但FB一直沒有取替面對面接觸的牧養方式,所以對她不會有大的影響。

有過千FB「朋友」的牧者

四十多歲的林家賢(Nelson),在中華基督教會沙田堂擔任傳道人、區牧,牧養百多人,包括職青和年輕夫婦。

對Nelson而言,FB是一個可隨時隨地使用的社交工具。好處是就算別人發表了東西,你可以有空間思考、研究一番才回覆,所以這種不用即時互動的溝通,完全可以遷就自己的時間,卻能同時瞭解多人近況,這種方便非過往的即時通訊軟件能提供。

FB對Nelson的教會服待和牧養都有不少的幫助。每週他會發表一篇「牧訊」,透過綜合信仰和生活的一些反省,用文字牧養弟兄姊妹。另外他又不時回應弟兄姊妹的發表。事奉繁重,Nelson要帶領十多個小組,每個星期只能參與一、兩個小組,故未能貼身接觸所有人,但透過FB他們就可以互相聯繫。早前,有一姊妹在FB上表達生活上某些不愉快,Nelson就回應自己也曾有相似經歷,姊妹看後感到大家有所共鳴,頓時開心起來,關係拉近不少。Nelson也會運用FB的不同功能,例如︰建立一個事件(event)來邀請弟兄姊妹參加教會祈禱會、發表問題來收集對教會的意見、建立牧區和小組專頁來發放不同消息等等。

當被問到,如果FB突然消失,會否影響其教會生活和服待時,Nelson坦然承認︰「的確需要時間適應,始終大家都習慣這種溝通模式。但還原基本步也並無不可。」他更提出,沒有FB或許更好,可讓人重拾更多真實的溝通。「FB看似很容易將人連結,但當你在教會再遇上那位『朋友』時,莫名的陌生感一湧而至,令一聲「嗨」都變得難以開口。」

原來FB上有多少的溝通,其實都不算甚麼。Nelson憶述最近的一個經歷︰「我在咖啡室重遇一個從小牧養但多年不見的青年小羊。之前從FB得知他剛從國外畢業回港,也有跟他通訊幾句;但那刻四目交投,其實都認出彼此,卻連招呼都沒有,就此擦身而過。那刻我才醒覺,本以為網上的數句鼓勵可重新拉近距離,但回到現實,卻是另一世界。」在FB有一千多位「朋友」的Nelson,回想那刻自己並沒有主動問好,認為需要好好思考自己是否都已被這種虛無的社交風氣影響人際關係。

Nelson知道有些牧者為了避免面對公開討論和批評,而拒絕使用社交平台,但他認為作為牧者,可藉FB聆聽更多人的看法和意見。Nelson又認為牧者可多利用FB協助服侍,但它只能幫助牧者在緊拙的時間內關心更多的人,絕不能取替面對面的牧養工作。所以他仍爭取和弟兄姊妹有更多直接的交流,因為牧養涉及輔導和禱告,這在FB較難進行。所以他認為牧者要更多的「道成肉身」在群羊中間,利用社交平台時要點到即止,莫成為「虛擬牧者」。

FB反映現代人的精神狀況

中大社會系講師劉紹麟博士幾年前開設FB帳戶,當時純粹為觀看朋友和教會活動的照片,直至兩年前城中就某個政治話題鬧得熱烘烘,為瞭解人們的想法,才多上FB。「Blog或discussion forum將話題分門別類,Facebook卻不是這樣的,而從Facebook我可以很快掌握到人對事件的反應,是一般性的,不深入。」

雖然在FB可以自由地高談闊論,但他不認為FB提供討論空間,促使人們對彼此觀點有更深入的理解。「對於意見與自己不同的人,我不會出聲,如果出聲,就是踩場,擺出開戰的姿態。但對於意見與自己相同的人,我不會出聲,沒甚麼可說。」他的學生甚至以「搏鬥」來形容自己在FB表達意見的行為。

他發現身邊的人對FB有過度的倚賴,將生活大小事都在FB公開。「很有趣,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與坐在附近的同學甚麼都聊,但都不是內心的東西。」他推想可能因為生活苦悶之故,而內心又有強烈的溝通渴望。他認為一些人對FB的依賴,顯示渴求別人關注他,同時又不想讓別人走進他的內心,這反映現代城市人模 兩可的精神狀況。

比不上天父的天羅地網

八十後Zoe在訪問後補充說︰「FB是一個很強的網絡,讓人與人的連繫很方便,可是我相信天父的天羅地網是更強的,就算沒有了FB,我也不怕跟人聯絡不上,因為天父的天羅地網比任何的網絡更強,而且覆蓋更廣!真需要聯絡的人, 自然會把我們聯繫上。」

(記者王希雨、譚鎮浩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從比喻捆綁,到語言更新,至教會復興

28/01/2013 – 17 細罷特月 5773
  雖然不同的信仰群體會有共通的常用詞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