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文學的南來基督徒

 

內地基督徒定居香港,會遇上怎樣的衝擊呢?阿櫻和李婧同樣熱愛文學,寫詩的熱情點燃兩個異鄉小女子的生命,而她們的文字反映著十字架的光芒。

圖文◎記者 王妍

來自內地的阿櫻和李婧,現時在香港從事文字工作,一個在基督教機構,一個在傳媒。她們因文學結為好友,性情卻不同,執著和隨意的地方各異,阿櫻要求記者只公開她的筆名,而李婧堅持真名示人;兩個人都同樣不願拍照,前者認為當天裝扮不夠好,後者不愛在傳媒露面。

隨著中港兩地的分隔日漸消褪,每年有不少的內地人材來港工作,阿櫻和李婧是這支大軍中的兩個女子,她們的故事也成為香港教會故事的一部分。

南來文人在香港遇上

阿櫻在內地讀大學時信主,後來進修基督教研究,因為覺得香港的神學院師資較好,加上學術資源豐富,於是申請來港讀神學。畢業後在基督教機構從事文字工作。

李婧最初來港是為了修讀新聞碩士,畢業後留港做傳媒工作。以前她對新聞工作懷有理想,但現實原來是另一回事,感到新聞行業都走商業化和娛樂化。後悔來港嗎?她說沒有,一來視野擴闊了,二來在這裡她認識了基督教信仰。一位大學的師姐邀請她參加教會的布道會,當時理想和現實的差異令她心情極差,為何要來香港?人生有甚麼意義?都被這些問題困住了!布道會上,吳振智牧師的信息好像是向她說的,就被基督教吸引了,後來不斷追求,更成為了基督徒。

雖然阿櫻來港生活了幾年,至今仍未能適應嘈吵、狹窄的環境。有一次,她在鬧市街頭,吵得耳聾的嘈音差點兒使她「崩潰」,當然這是誇張了的說法。但確實有時候,她走進商場會戴上耳塞。「以前在香港的大學讀短期課程,那裡有大自然,有樹,就以為香港是這樣的,所以想來。」坐在她對面的李靖也有相同的感受,對於她們,香港實在太小!

文學是阿櫻和李婧的共同興趣,而將她們拉近成為好友的是詩。有一年,阿櫻醉心研讀中國詩人穆旦的詩,想找人來朗誦他的詩歌,那位邀請李婧去布道會的師姐就引薦了李婧,後來三人在大學的平台上朗誦起詩歌來。想起當日,李婧仍感到很新奇,向來只是獨自欣賞文學作品的她,竟參與了一次非一般的詩會。

對香港人的印象

香港是文化沙漠嗎?當記者問她們時,二人皆不同意,但也不認為有文化的深度。李婧在工作上接觸到很多文化活動資訊,她說香港的確有很多文化活動,但參加者不一定為活動而來,可能想找點事情做,排解生活的沉悶,就正如一年一度的書展有幾十萬人次的記錄,但來的很多都不像怎麼喜愛閱讀。談到對香港人的印象,最深的是分散,似乎缺乏專注力,談話中會扯到很多的話題,電影、化妝品甚麼都聊,卻不花時間關注內心的感受。

阿櫻則認為香港人很功利化,這種文化也影響教會。有一次她認識一個教會執事,當對方知道她讀過神學,就只關心她可以在教會有甚麼的事奉。「他沒有關心和瞭解我,只是想到如何使用我,很功利化的,沒把我看為需要關懷的生命。」李婧也點頭同意,她認為這已是香港人的思維習慣,很快就會想到別人對他們會帶來甚麼好處。阿櫻對此感觸良多,她觀察到教會事工也功利化,沒花時間去研究當代人的真正需要。

異鄉人的教會生活

感到自己是異鄉人嗎?二人都點頭。

在港三年的李婧說,與香港人做朋友實在有困難,主要是語言問題。她在教會參加廣東話崇拜,大致上聽得懂廣東話,但講話仍未靈光。在教會她參加普通話團契,所以在教會認識的都是從內地來的人。對教會生活感到滿足嗎?她只說不滿意自己的靈命成長,希望多些與弟兄姊妹研讀聖經,對玩樂活動卻不感興趣。

信主年日雖淺,但李婧追求信仰的動力很強,曾經一個人到修道院退修,讀魯益師的《返璞歸真》和傅士德的《屬靈操練禮讚》,記者說香港很多的基督徒也沒看過這些基督教經典,她頓時感到奇怪。

阿櫻還沒有穩定的教會生活,現時只參加崇拜,沒有其他。她去過幾間教會,就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其中一間她有參加普通話團契,但感到很難與人建立關係,來自內地的弟兄姊妹,年紀都比她小,信主年日也淺,而教會的牧養往往遷就他們的需要,未能顧及靈命進深的需要;例如查經活動加入遊戲元素,內容較膚淺,只是灌輸教導,無法引發深入的思考。但她體諒教會人手不足,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然而,她坦誠分享內心的掙扎,「我也需要support,想找到同行的人,心靈上有支援。」

教會如何能更好的牧養你們呢?阿櫻強調在香港她們只是少數的一群,不用特別看待,如果教會有生命成長小組,就已經很滿足。李婧帶點激動的說,她不敢提出要求,從小就被訓練看重別人的需要多於自己的需要。

文學從興趣轉化成使命

她們的共同興趣──文學,不但拉近她們的關係,現在也轉化成為共同的使命。她們正密鑼緊鼓準備出版文學電子刊物,希望透過文學表達信仰的真善美。刊物在網絡上出版,製作成本很低,但需付出時間和精力,她們都是透過私人關係邀請文學好友寫稿。

阿櫻認為,文學方式可以反映當代生活,她希望刊物可以成為基督徒練筆的平台,鼓勵更多人寫作,並形成團契。李婧認為文學是神給人的恩賜,可以表達對神的讚美。

她們不約而同渴望找到自己在基督裡的使命,但同時糾纏於個人價值與人生意義的懷疑中,就如人生的其他心靈掙扎,既想與別人抽離,又渴望與人靠近,在若即若離的關係中,努力突破生命的藩籬,漸漸蛻變成反照天國榮美的蝴蝶。此刻,仍在破繭的過程中,她們就用詩與祈禱為對方加油打氣。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為何要為耶路撒冷禱告?

18/09/2012 – 2 提斯利月 5773
  因為主再來與耶路撒冷直接有關︰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