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尼希米記看如何為香港求平安

 

講述◎吳宗文 播道會港福堂主任牧師

尼希米記之啟示

《尼希米記》第五章1-5節的經文,談到在城市重建過程中,出現了經濟懸殊及貧富差距的問題。貧困者他們的兒女眾多,要辛苦勞動才能得糧活命;有些要典當度日,才得溫飽;甚至有些要用土地、房屋抵押來繳稅,並貧困至要借高利貸來還債。他們埋怨同人唔同命,大家一樣是人,為何你們的子女做富二代,而自己的子女便要幫人打工,淪為僕婢,甚至連物業都因負債而抵押給別人。這裡所描述的,與香港金融風暴期間的情況十分相似,不少人在通貨膨漲、百物騰貴的情況下,苦無出路;而且因為負資產緣故,物業收歸銀行所有。

同章第六至十節,記載尼希米這位行政長官頒布了幾項抒解民困的施政方針︰第一,責承貴胄(富商、社會知名人士)和官長(司局級官員),指令他們營商和制訂政策時,不能在這種非常時期,仍要在市民的腰包裡掏錢。第二,貴胄做生意的手法或官長的政策,應以市民能幸福自由地生活為依歸,幫助他們從百上加斤,為餬口而奔波的生活中釋放出來。第三,他指令官長和貴胄們當以低息,甚至免息貸款,幫助在經濟危機中的市民渡過難關。當我們這樣重讀《尼希米記》時,發覺此書的信息,對香港當前的情境非常貼切。

在第十一至十九節還記述了尼希米實施的幾項具體政策。第一,還富於民。他將住宅用地(房屋)及工商用地(田地、葡萄園、橄欖園),所收的稅項、利息並各類抵押品,都歸還給市民。而且要官長們發誓,務必使這項措施落實執行。第二,在建設城市過程中,尼希米率先作榜樣,作為行政長官和他的團隊,他們不收人工達12年之久(不像以前的長官苛收雜捐);也不為自己退休購置物業,加入炒樓戰團。第三,他還出錢出力,每日供應超過150人的飯食(如果我們有這樣的行政長官便好了!)但這裡的精義是指作公僕的,不應以個人私利為前題。當他不為薪金,甚至無私地貼錢,仍願意擔任公職的話,我們相信這個人一定是有一顆真正服務社會的良心。

資本主義之問題

資本主義的問題不是在現今「佔領華爾街運動」才揭示出來,其實上次金融海嘯後,學界已有不少人提出要反省「放任式資本主義」(Laissez Faire Capitalism)存在的問題。有人這樣說,社會主義令人懶,因此生產動力低,但大家都窮,故無仇富之心;但資本主義令人貪,大家都貧,像孟子所言︰「上下交征利」,但財富只集中於少數人身上,因此便有「憎人富貴嫌人貧」之現象。從聖經角度來看,世間沒有一種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是完美無瑕疵的。但尼希米因時制宜的政策卻抒解了民困,並獲得市民和官商的支持。

因此,第一,我們要祈禱政府能施行一些「抒解民困、還富於民」的政策;第二,我們祈禱在香港謀利的財團,能以「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方針來營商;第三,我們祈禱政府的緊急援助基金能擴大並發揮功效,不單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有一種簡捷的方法獲得應急錢,亦幫助創業的中小企和社企在危機中有出路。例如像尼希米一樣,提供開辦地方及免息貸款,這是一項相當創新的措施。第四,我們祈禱未來的行政長官和他的團隊,能夠像尼希米一樣,以身作則,不單義務服侍社會,不求報酬,而且是無私地解囊,為的是更宏大和更長遠的目標,就是建設一個和諧、公義及合神心意的城市。

今天香港社會的問題,不是單靠特首一個人,甚至只是他的團隊,便可解決。其實還要加上行政、立法、司法等部門和區議會等更大的團隊,甚至要得到社會中市民的支持及政商界人士的配合,才能徹底地解決所謂深層矛盾的問題。今日香港的問題,是要香港每一個市民,無論是那個階層、地域,特別是基督徒,都為香港社會求平安並盡上一分力。當神動工時,香港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貧富懸殊之矛盾

貧富懸殊問題,古今中外,任何歷史階段,任何社會制度,任何經濟模式底下,都是一個千古懸迷,解決不了的問題。貧富差距按《尼希米記》的建議,是要在官長政策並貴胄營商手法配合底下,才能拉近或抒緩。今天的香港是一個「憎人富貴嫌人貧」的社會。但其實仇富心態不能幫助我們脫貧;同樣「笑貧不笑娼」亦不能叫我們真正致富。中國人的哲理說得好︰「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做人必須站於道德的中位。

中國有一暢銷作家在報刊專欄如此說︰「而『窮人』,毫無疑問,應該獲得尊重、同情、幫助,政府應該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改善他們的處境。由於『窮人』與『貧窮』永遠聯繫在一起,很容易把『貧窮』看成是『窮人』的道德屬性,所以,誇獎『窮人』,連『貧窮』也一併欣賞。『貧窮』並不是『窮人』的勳章與花環,而是枷鎖和羞辱;讚美『貧窮』,是在噁心『窮人』,就像你誇一個人的禿頭燦爛輝煌一樣。」

他續說︰「人總願意站在弱勢那一邊,在情感上,更容易把更多的美德賦予窮人,這當作一種田園抒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在進行理性判斷時,不應該相信財富的多寡可以與美德劃等號。仇窮的人,相信美德與財富成正比;仇富的人,相信美德與財富成反比,這兩類人,都只愛用腳後跟思考而已,一樣乏味,並無高下之分。」

他引用哲學家羅素作出「無情而真實的判斷︰『貧窮最可怕的後果是讓貧窮扭曲了自己的思維。』而長期貧窮,這個後果發生的概率很高。甚至,可以發現,有些人在經濟上脫離貧窮相對容易,而要改變扭曲的思維方式卻非常困難,這是『貧窮』之罪的慣性。要拯救『窮人』,也要撲滅『貧困』。」

最後,他引用聖經來評論︰「我們是以公正為出發點推理、判斷,正如《聖經·舊約》所說︰『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居』(利未記19:15)。只要有公義,窮人、富人才都不會受傷害;窮人才可能得到財富,富人也才可能享受財富。需要讚美的,是『公義』,而非『貧窮』。」

你的鄰舍在那裡

香港貧富懸殊問題雖是世界之冠,但其實比起其他落後地區(菲律賓、埃及、印度等),甚至先進國家(美國),並不是想像中那般差勁。無奈在通貨膨脹,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基層地區的新移民好像苦無出路一樣;而且在路途遙遠、車費不菲的情況下,出到香港或九龍市區找工作,實在有一定的困難。

要徹底解決資本主義的問題,除非是走回集體主義和計劃經濟之路,不然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然而社會主義亦不是沒有其自身的問題。若然走福利主義及宏觀調控的經濟模式,仍是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貧窮問題,任何社會都解決不了,也不是單憑政府的力量便可解決,只能綜合全社會的力量,才可將差距拉近。否則便只有走上革命之路,即將現時制度全然否定,剝奪操控者之資產,重新分配。但歷史告訴我們,這條路不是人人所願看見的。

《尼希米記》描述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了貧富懸殊問題,其實這亦是香港建設中要注意的。相信誰當特首,這個問題都須列在政綱上;而且這亦是任何政黨參選時所要清楚說明的。除了政府施政,信仰能動員建制外的力量,讓政團、財團並各類群組,以行動來回饋社會。信仰亦能改變我們對錢財之看法,鼓勵財團奉獻,鼓勵社會各界人士(不單基督徒)有行善的習慣(不可小看這股力量,香港的捐輸數額竟達社會生產總值百分之二十)。這都是有助制度中弱勢社群渡過難關的措施。

在此呼籲為富的不要不仁,賺到盡,要照顧貧窮弱小的,不可漠視他們的需要;而政府要行公義、好憐憫,建立扶貧及綜援的網絡。在困難中,社會不應鼓吹仇富的嫉妒心態。我們所要強調的,不是貧富差距的矛盾,乃是公義和憐憫是否公平及公正地被實施出來。

聖經記載︰「耶和華對該隱說︰你兄弟亞伯在那裡?他說︰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麼?」(創4:9)求主幫助我們這群仍未向巴力屈膝的禱告勇士,藉著禱告和行動,像將一塊大石投進水中一樣,讓禱告影響力的漣漪不斷蕩漾出去,影響全港的教會,亦影響整個香港。當社會所有人都願意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尋求神面,並與神同行時,我們相信無論窮人、富人才不會彼此傷害。窮人才能均享社會的財富,而富人亦能平安地享受他們勞心勞力所賺取得來的。

(本文為吳宗文牧師在2011年10月23日「同心同行、主國降臨--為香港守望祈禱會」上傳講的訊息)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意大利記者︰英國基督教成反猶黑手

05/01/2012 – 10 提別月 5772
  意大利記者Giulio Meot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