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與文學的跨文化演譯」研討會後記


賈斯柏(David Jasper)
 

彭鏡禧教授
 

聖經裡的文學文學裡的聖經結合福音成為跨文化宣教新趨勢

(聖經英語文學促進會 www.selbl.org 供稿)

英文聖經英王欽定本出版至今已四百年,經歷社會、語言文化的轉變,至今其影響力仍歷久不衰,被英語人士奉為寶典。除了因為該聖經譯本體現優美的修辭技巧,以及當時大英帝國的大力推行,最重要的,如基督徒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T.S. Eliot)所言,聖經記載了神的話語,歷時代變遷而不衰。

神學與文學家賈斯柏(David Jasper)教授在2011年10月8日的「聖經與文學的跨文化演譯」(「譯」有翻譯的意思)研討會上以此點作結,帶領會眾穿梭於四百年的英美文學與神學領域。他在主題講座「欽定版聖經遇上莎士比亞」以神學角度對莎劇《哈姆雷特》進行獨到的剖析,認為主角,即丹麥王子哈姆雷特乃宗教改革思潮中的悲劇人物,在當時的預定論神學思想下,他代表著被召喚去作那不可能的事──在那敗壞的世代撥亂反正。其皇叔,即殺父仇人克勞地(Claudius)在毒殺親兄後所作的悔罪禱告,更是羅馬書七章14¯15節的註腳︰「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

前台大文學院院長、莎劇譯者彭鏡禧教授在研討會上,引用另兩部其最新莎劇譯作《量\度》(Measure for Measure)及《威尼斯商人》(Merchant of Venice)以闡釋基督教中憐憫(mercy)的概念,如何在兩劇中體現。彭教授自信主後,在信仰的推動下特別希望透過戲劇向普羅大眾介紹慈悲這主題。他在席上不但解構當中的聖經元素,更選播了譯作的舞台版,《量\度》的場景換轉成三十年代的上海,《威尼斯商人》則以傳統豫劇在台灣等地公演,劇中的猶太人搖身一變成中原外族。演繹雖然橫跨中西文化,因著地域與時空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詮釋角度,但基督教核心價值──憐憫──依然彰顯。這種跨文化演繹,如余達心牧師回應指出,是一種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體現,即翻譯文本所體現的,是原作的精義而非字面意義,翻譯過程所尋求的,是兩個文化讀者群在接收信息上的對等,而非單單著重忠於原文。

研討會在下午講座前加插了一段「約翰福音受難故事的多聲道演譯」,大會安排了十多位來自不同教會和學校的演員把約翰福音記載的耶穌受難故事富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配以簡單的舞台技巧、調度、音樂、相關的聖經油畫及道具,但重點仍以聲音為主。半個小時的表演內,除了觀眾深被耶穌的受難所感動,一眾演員更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就讀中五的演出者陳善彤表示︰「平時的我,不是經常會拿聖經出來看,而今次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去認真閱讀和感受耶穌受難的故事,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愛。」

研討會中,來自中文大學文宗系的黎子鵬教授以晚清來華傳教士及牛津大學漢學教授理雅各(James Legge)所編的基督教小說《約瑟紀略》為例,深入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學傳統的融合,啟發了在座對文學宣教有負擔的人士。他指出,當時晚清基督教小說可分兩大類︰由傳教士和華人翻譯的西方小說如《天路歷程》,以及傳教士構思、華人筆述的中文小說。《約瑟紀略》是舊約聖經中約瑟的故事,由理雅各改編為章回小說,並嘗試以儒家的價值觀和倫理觀來闡釋《聖經》的故事,當中汲取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和言述資源,把約瑟塑造為聖賢的形象,藉以提升當時中國讀者對聖經的興趣。浸會大學英語系溫梁詠裳女士特別介紹了一些可在課堂上引介基督教救恩的英文詩詞,甚至一些非基督徒如喬伊斯(James Joyce)所寫的詩歌,當中一些人生議題如苦難,其實也可引起同學在課堂進行信仰反省。

研討會上,聖經英語文學促進會總幹事及聯合國際學院助理教授王忻,在「英語教學與跨文化工作」的環節中提出了結合文學與宣教的傳福音模式,認為以英語聖經為本,結合學生為本的活動教學法,可大大提升同學對聖經、英語及基督教的興趣,從過去的同學回饋數據更表示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香港及內地作為華語社區,英文聖經班這種跨文化工作能吸引同學,帶來信徒增長,除了聖經本身具有豐富文學價值,衍生不少常用的熟語(idioms),還因為社會環境等因素,在內地經濟急速發展的推動下,愈來愈多農民和農村的人將會湧到城市去,學好英語成為農村子女考上大學的踏腳石,同學對港人及外教舉辦的英語營趨之若鶩。教英語因而既是城市宣教模式(city mission),也是農村宣教模式(rural mission)。在內地一些農村學校,每班學生人數多達七十人,英語課師生比例偏低,英語營的小班學習環境能與同學建立緊密關係。與此同時,語言微調政策的出現,香港政府向學校增撥了提升學生英語水平的資源。

此外,近年愈來愈多內地尖子選擇來港留學,他們由於過去甚少接觸西方宗教,在英語發音上又深覺與港人差距甚大,因而對於能幫助提升其英語的途徑,包括英語聖經班,大感興趣。現時八大院校每年內地來港留學生過萬,她呼籲本港教會把握時機迎接這廣大禾場,讓他們回國後可建立當地教會。另外,她認為在華人地區透過英語教學推行跨文化工作的難處,其中乃因為華人信徒存在妄自菲薄的心態,認為英語教學總比不上歐美人士,忽略了其華人身份正好是向華人布道的優勢,這種血濃於水的關係,加上能操兩文三語,相對只會英語的外教更能與福音對像建立關係,進行深入的信仰對談。

以下是回應嘉賓對英語教學的跨文化意義所作的回應︰

漢語聖經協會總幹事沈志超︰「讀聖經學英語,是體現時代的公義。今日是知識經濟社會,但掌握知識是昂貴的事。我們發現知識能影響青年人的發展。很高興聽到教英文作為rural mission 的概念。為內地農村及本港低收入家庭子女培育英語能力,是教會責無旁貸的公義行為,讓他們能以低價或免費掌握對他們未來職業成就的媒介,是我們應當做的。」

曾有二十年英語教學經驗的環球聖經公會副總幹事麥銘奇牧師表示︰「聖經有不少體裁,如寓言、詩歌、敘事、比喻,內有不少主題,因此我們可找出對不同群體如家長、初中生、新移民的切入點,透過聖經文化、語言教育導向達致傳揚福音、高舉基督的目標。」

環球福音會總幹事羅惠強於創啟地區宣教二十年,他認為︰「過往在伊斯蘭世界,聖經是禁書,英語代表侵略,但時移勢易,聖經成為可讀的書,愈來愈多人要學英語。在伊斯蘭世界中介紹聖經,可從生活中的用語入手,如詩歌書中內含很多熟語(idioms)。如果告訴他們這些乃來自聖經,是會令他們對聖經刮目相看的。」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澳門首次基督教花車巡遊

19/10/2011 – 21 提斯利月 5772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