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鐳台》導演謝謝「阿爸父」

 

娛樂界向來予人大染缸的印象,很少基督徒進軍這圈子。近年我們在螢光幕聽到感謝神的聲音卻愈來愈多,包括幕前的藝人,以及幕後的從業員。在今年4月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觀眾便看到一張陌生的臉孔在得獎後道出要感謝「上帝阿爸父」的話。此子正是憑《打鐳台》取得金像獎最佳影片的鄭思傑導演,他也是「Father I Honor You阿爸我尊敬您」的分享嘉賓之一。

鄭思傑領獎當日在台上說︰「我媽媽知道我獲得提名後,打長途電話提醒我,在台上有三個人不必多謝。但沒有這三個人,我就無機會拍電影,第一個就是上帝阿爸父,第二個是我阿爸阿媽,我多謝他們!」

也許大家覺得奇怪,人家大多公開感謝上帝,何以鄭思傑要加上「阿爸父」的尊稱?莫非他與父神之間有甚麼特別經歷?故事是有的,卻與阿爸父無直接關係。鄭思傑在今年初原本要到北京領獎,他認為在公開場合感謝神是他的福份和恩典,對業內其他因擔憂而選擇隱藏的信徒也是一種鼓勵。然而他擔心就算在台上講了出來,也未必能讓觀眾聽到。有姊妹建議他用較為中性的「阿爸父」,也能讓信徒辨識出來,而非信徒也可能會問這是誰,從而打開認識之門。不過,這個獎項後來卻不了了之。

直到取得金像獎提名後,鄭思傑也沒想過有機會上台,直言獲得提名已是鼓勵和神的恩典。結果神卻讓他有機會在台上道出原本打算在北京講的話──感謝阿爸父。

在拍完《打鐳台》後,鄭思傑曾猶豫是否繼續在電影行業打滾,感到這圈子很複雜,自己很辛苦,不想面對複雜的人際問題。「我問神,是我自己硬要拍戲以致那麼艱難,還是嫻罷我拍?」得獎後,他感到這是神的鼓勵,也讓他想分享神的榮耀──在工作上做一些與別人不同的事,就算辛苦也是應該和值得的。若要在神的榮耀上有份,就不用再擔心甚麼了。

鄭思傑從沒刻意隱瞞自己基督徒的身份。他做事的原則就是要榮耀神︰「我認為生命與信仰並非兩件獨立的事,乃一件事。」

作為基督徒,要在電影圈子生存確實不容易。「行家會覺得信主的人很麻煩,樣樣不能做,無自信心、無創意、無膽識、不敢冒險,處處要別人照顧,思想狹隘……當你向人宣告自己是信徒時,會讓人覺得討厭;不過公開信徒的身份也反過來保護你,少了很多麻煩。」

「我在入行後才有使命,希望拍一套有娛樂性的商業片,片中有我和上帝的故事。生命與信仰不能分開。要有娛樂性才有人付錢看你拍的電影。我最想做的就是結合生活與信仰。」正因如此,當他寫《打鐳台》的劇本時,也自然而然把榮耀神的元素放在電影中──劇中的人物有耶穌和門徒的形象。「《打鐳台》同一時間是一套福音電影和商業電影。」鄭思傑說。

初認識鄭思傑的人會很快感受到他對神的那份單純。然而與其他信徒一樣,他也曾經迷失過。

鄭思傑自小在天主教家庭長大,祖父母及父母均為天主教徒。他的英文名Clement便是神父給他取的聖名。鄭思傑自小單純,在家人及學校耳濡目染下自然信神。正是這顆單純的信心,小時常向天父祈禱,跟家人返教堂。然而,每星期上教堂的生活卻與他喜歡踢足球的愛好有衝突,使他漸漸不喜歡上教堂。直至在12歲到外國升學,滿以為可以自由自在踢足球時,卻發現當地沒人喜歡這項運動。

在國外面對與香港截然不同的環境、語言、文化,促使鄭思傑反思︰「我在這世界要做甚麼?為何在這世界?」他開始小看自小認識的信仰,反而抱出塵入世的態度追求哲學及其他宗教,到佛堂聽佛經,以為殊途同歸。

「我甚麼都聽,甚麼都覺得有道理。直至有同學邀請我返團契,我也不排斥。我已忘記團契的內容,但感覺就像回家般,神好像直接向我的心講話︰『我從沒有離棄過你,我是聽你禱告的,我愛你。』其實我沒有決志的一刻,從此便返團契,很有歸屬感。感覺上帝從沒離開過自己,我也從未離開過 。」

「與上帝走得愈近困難愈多,攻擊愈多,愈容易失腳,路也愈難走;若相反的,理論上是遠離神了。」這是鄭思傑多年的體會。自從13年前從事電影行業後,更讓他確定此想法︰「魔鬼只想你離開上帝,若此刻的路走得很順利,反而要停下來想想自己正在走往哪裡。」這何嘗不值得我們反思?

(特約記者金舒嘉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回家2011︰(6月9日下午聚集)江秀琴︰感受神的心

07/06/2011 – 5 西彎月 5771
  【記者王麗媚報道】6月9日下午,江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