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內地留守兒童

 
 
 

全中國的留守兒童,正合奏一闕以「貧富懸殊」為底蘊的人生哀歌!2011年17期《亞洲週刊》以〈中國失蹤的故鄉︰六千萬留守兒童悲歌〉為封面專題,記者張潔平形容,「幾千萬家庭長期處於撕裂……二點五億民工在兩個世界的夾縫間生存」。面對大災大難,當編輯邀請筆者撰寫本文,說說留守兒童事工是怎樣開始、服侍範圍、對此社會問題的見解等,我心想︰無可誇言,沒有專家,有的只是敲擊心靈的真實故事。

文◎陳麗莉
圖◎作者提供

故事從香港開始

事情要追溯到十幾年前,從九龍城社區的街童開始。由於大量新來港同胞湧入,本區街童明顯增多,若不及時幫助他們,預計會迅速演變成為社區之瘤。孩子的父母(不少是單親家庭)白天都上班,工時長,孩子乏人照管,整天浪蕩街頭。當時,堂會總動員,藉探訪、個案跟進、功課輔導、興趣班……,使盡渾身法寶,誓以「消弭街童」為目標,要改變社區風貌。

阿英就在那時加入慈光群體,當時她帶著孩子,剛定居此城,好不容易找到份工作。她回憶說,「若沒有功輔班導師幫忙,那段日子真不知怎樣過」。有次寒流突襲,她家中無保暖被子,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夜晚凍到哭,她加班未返,只能乾著急。後來是透過知情導師,聯繫住附近的肢體,搬一被子過來。「我才真知道甚麼叫雪中送炭…。」阿英後來成為義工,有時間就去幫人。

尋找他鄉的故事

從九龍城開始,這種「藉滿足緊急需要,幫助弱勢社群;再藉持續關懷,建立關係,轉化社區」的做法,透過天梯使團,很快擴及全港十八個行政區,義工網絡逐漸成形。網絡動員力很強,當其他地區有需要,核心義工就像機動部隊,能迅速回應。他鄉的故事,就這樣以「四川地震」為開端,向香港以外漫延。

當年,阿英和阿蘭響應號召,報名參加「赴四川小隊」。到了災區,所做的也只不過像在香港社區當義工一樣︰陪當地婦女唱歌跳舞、聊聊天,她們覺得很簡單,唯一掛心︰離港十多天,家中孩子沒人照顧,「不過,反正孩子慣了獨立,放璁假,無所謂啦」。沒想到,參與救災行動,如此簡單付出,不單只讓像阿英、阿蘭這樣的義工重拾自信,更為災區重建開創局面,義工一棒接一棒,至今已在當地建立六個工作站,全部以留守兒童為服務重點──「爸媽出外打工,孩子獨留在家怎麼辦?」這是唯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發出的錐心吶喊!

叔叔,請過來幫助我們!

故事是以香港義工服務社區為起點,以幫助四川地震災民為延展,這群「有頭無面」的無名服事者,當初並不清楚將會主力服事留守兒童。直到2009年8月底,慈光群體在每年例行的「集體聆聽」領袖營中,最後一節敬拜,一位弟兄在禱告中見異象︰有個擦鞋童對他的顧客說普通話,「叔叔,請過來幫助我們」,後來印證此乃指「全中國留守兒童」。聚會結束,一位姊妹的手機隨即響起,是某知名運動鞋品牌的大陸經理打來,央求協助舉辦「留守兒童夏令營」。印證如此清晰,慈光群體蒙父神贈此一句──大陸留守兒童說,「叔叔,請過來幫助我們」,全群重新抖擻精神,朝目標邁進。

抑鬱症患者的童年陰影

然而,覆蓋如此大範圍的服事對象,不能只是一間地方堂會的事。天梯使團再次發揮網絡力量,與理念相同的夥伴機構攜手,動員社工義工加入夥伴機構的「社工專家組」,以四川山區一個偏遠縣城為關注重點。該縣有超過六萬名留守兒童,占兒童人口七成以上。據首次進入縣城的服務小隊成員描述,「走在路上,隨便找一群孩子聊兩句,四個當中就有三個是留守兒童」。問題顯而易見,當地一群有心人的心弦也被撥動,他們渴望學習成為「有效有能的志願者(即義工)」,能傾力協助留守兒童及其家庭。

2011年農曆新年期間,「社工專家組」攜同服務小隊赴縣城辦兒童營會和培訓義工,當地群體負責人回憶第一場培訓時演出的話劇,「我記得台上那位老師說,社會上的抑鬱症患者,有九成小時候是留守兒童,這問題有點像定時炸彈……」,他立志要當拆彈專家,為留守兒童抹除心頭的陰影。

從四川到廣東廠區

數不盡的美好故事,確實激動人心;然而,一間地方堂會竟斗膽以「服事全中國留守兒童」為異象,是否不自量力?老實說,委身其中的人,根本無暇評估自身力量!故事不斷演化,且有神跡奇事相隨,例子隨手可摘。2010年冬天,在四川一個工作站為居民舉辦的按摩服務中,義工服侍一位單眼失明的居民,邊按摩邊在心裡為他禱告;突然,那人站起來跑掉了。義工心裡正沮喪;過不多久,那人又快步跑回來。原來,他在接受按摩時,眼睛一下子復明,他既驚訝又感激,鄉下人的質樸木訥,使他二話不說便跑回家煮飯,想請義工回家吃頓飯。入戶探訪,是協助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四川工作站一個個建立起來,義工來自四面八方,來源包括領受相同異象的群體、熱衷社會實踐的各地大學生,以及職場人士。那位致電姊妹手機的大陸經理,正因為參加過赴川活動,留下深刻印象,才提出邀請,希望團隊能將這套做法推展到廣東廠區。在沿海這類社區型產業區,工人來自全中國各省,數以萬計,他們留在家鄉的孩子,全都是沒爹娘照顧的留守兒童!

2010年璁假,第一屆廠區留守兒童夏令營正式開辦,連續五周,動員近400位義工,服務約700個孩子。籌辦過程原本滯礙不通,但富士康事件新聞曝光之後,產生連鎖效應,事情有了突破性進展。廠方撥出資源,將工人留守家鄉的孩子接來與父母共度璁假,提供住宿和膳食;志願機構負責招募、培訓義工、設計課程,營會結束後又設立獎助學金、配對「一對一關懷」等跟進方案。這項以有限資源寫成的「無限可能」篇章,成就了一件「不可能的事」,令人動容,也引爆持續不斷的後續反應,奇妙地擴展了「服事全中國留守兒童」的幅度。

新絲綢之路

2011年璁假,在四川各工作站、廣東廠區,十來個服務小隊將陸續組成,均是以「兒童營會」形式,動員外來義工,帶動當地義工,找出待援助的留守兒童及其家庭,做可持續的關懷,預計將接觸超過二千名留守兒童,其中約六百名是可跟進的。當然,與全中國六千萬名留守兒童相比較,這數字仍有相當遙遠的距離,不過,它足以定出策略方向︰從香港,經廣東、貴州,到四川,往青海、新疆,箭頭指向「西北線」;人才與資源,應當直往西北方向輸送──從富裕之地輸往貧窮之地。這恰是與形成留守兒童相反的方向,但願它能激發起一股「消弭留守兒童」的正向力量!

留守兒童是怎麼形成的呢?為了生計,貧窮地區的人力流往富裕城市。在西北線出口,「絲路」的大門之外,許多小山村一代代演繹貧富懸殊的悲劇。古今中外,絲路不只一條,千年不變的道理卻只有一個︰飽受重創的童心,需要有愛去填補。我相信,來自神的召喚,必會調動許多「心繫西北線」、「關懷留守兒童」的美好力量。可參與的途徑很多︰代禱、認領獎助學金、參加服務小隊、培訓當地義工…。就算不赴遠地,近在所居住的香港,也必有你我可盡上的一份力量!

備註︰
1. 為保護隱私,本文真實個案全用化名代稱。
2. 如欲參與西北線服務小隊,或關懷留守兒童事工,可電郵 [email protected] 洽詢余小姐。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奧巴馬要求以色列國界撤回至1967年前

18/05/2011 – 14 以珥月 5771
  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言表示,巴勒斯坦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