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二代」去或留 父母角色最關鍵

根據調查,香港教會年青人流失問題嚴重,當中不少是第二代信徒。是什麼令自小認識信仰的他們離開教會?教會又應如何回應這個難題?就此,教會更新運動早前舉辦「教會信二代的去或留」交流會,請來學者分享加拿大華人教會的狀況,以此作為參考,並討論香港的現象與出路。

教會宜給予群體與空間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助理教授王健安早前曾訪問一批年齡界乎18至34歲的加拿大本地出生的華人基督徒,了解他們在教會中的信仰經驗,及其選擇去或留的原因。他以四大變數去分析影響信二代返教會與否的因素,包括導師及領袖;歸屬感及群體;爭議性議題,例如對科學、同性戀的看法;生活的轉移。

「所有留在教會並為信仰大發熱心的信二代,在生命中都曾經歷導師指引。」王指,如果導師能夠什麼都不做,只是聆聽年青人的需要,對他們來說已是很大的接納、同情及改變。至於領袖,受訪者反映華人教會的領導很容易令年青人反感,因他們總是將下一代看成是附從者。更有領袖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不願培養年青領袖,甚至有「假冒為善」的問題。事實上,加拿大有不少華人教會都沒有主任牧師,皆因兩代之間溝通有極大困難。能令年青人留在教會的領袖,都是有犧牲精神,有同理心及願意聆聽的。「他們渴求的,並不止是從領袖而來的鼓勵,而是對方再行先一步,以身作則一同行動。」

此外,能否讓下一代找到能同心同行的群體,亦非常關鍵的。上一代心目中的群體是華人,而下一代的群體卻是社區的鄰舍。「他們認同多元,但是以福音為中心。」同時,兩代之間的屬靈觀完全不同。對於一些議題,例如對同性戀的看法,因為教會未有好好把握作屬靈教導的角色,導致兩代之間存在分歧。「教會的教導沙啞,退讓給公眾的論壇,而且對這些事情都表現虛假、敵對。」而對科學的反思,也是影響年青人會否繼續留在教會的因素。王認為,每個人都總會有曾經對神懷疑的時候,問題在於教會是否有空間讓年青人討論,接納他們所面對的衝擊。

生活轉移方面,年青人會因升學、就職而在信仰生活上作出改變。有人因為忙於工作賺錢而不再上教會,也有人因搬離父母而改變返教會的習慣,亦有人因戀情破裂而影響教會生活。

 

建立兼容世代差異堂會文化

王就訪問所得作出八項建議,包括﹕

  1. 強調以福音為中心的講道及教導,解決信仰、職業或召命、身份、社群、文化和價值觀
  2. 實施激進但以聖經為基礎,接受冒險並鼓勵終身奉獻的門徒塑造的原則和做法
  3. 建立非正式的導師理念,而且是倡導反向指導及相向交持的
  4. 實施高中生過渡進入大學的準備計劃
  5. 營造安全和尊重的環境,讓疑問及問題可以不被別人論斷而表達
  6. 重新想像屬靈的儀式,如敬拜模式,既合乎聖經原則,又能迎合新一代文化
  7. 再思及重置領導實踐,以致可以使權力距離收窄、分佈決策權、鼓勵領導學徒的設立
  8. 活出一套注重以下特徵的社群規格,就是忠誠、講真話、說真理、好客接納及感恩。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指出,本港教會的年青人有四分一是信二代。他提出堂會牧養信二代的策略,首先必須建立兼容世代差異的堂會文化。他引述《論盡基督徒》一書指,年青一代覺得教會過度保護、信仰經驗膚淺、對科學欠缺理性、對同性戀過度論斷、信仰過度排斥,並對疑惑者極不友善。教會應反省自身是否有以上文化,並提供適切時代與文化的聖經教導,打造空間讓信二代有一手信仰經歷。

 

教會不能代替父親教養子女

胡強調,教會必須裝備信二代父母教育下一代,因家庭內部的信仰承傳是信二代去留的關鍵。父母要重新被肯定靈性教導的職責,而教會的角色是提供平台與資源,裝備父母,並非代替父母教導兒童。教會要促進家庭成員建立信仰與價值,幫助父母建立家庭祭壇及聚會。他又認為,教會不應盲目追求只適用於大型堂會的「分齡牧養」,鼓勵中小型堂會要走「跨代牧養」的模式。

恩光書院校長、前突破總幹事梁永泰回應時指,信二代的問題不止是教會問題,同時亦是家庭、社會的問題。「今天的孩子不是聽你說,而是要看見你做,如果不能『落地』,他們便會反對你。」他認為永恆是神的價值介入於現在,信仰必須與生活、學科結合,進入不同領域之中,包括職場、公共空間,如此才能令年青人星期一至五在教會以外都看見信仰的真實。

(記者袁依寧報道)

Vasco La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國度1分鐘(13) - 千禧年論

28/08/2016 – 24 埃波月 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