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社13週年研討會 關注如何與同性戀者同行


(左起)康貴華醫生、程翠雲、鄭金城牧師、何志滌牧師及蔡志森
 

【記者王麗媚報道】明光社7月23日舉辦13週年研討會「合乎中道——如何與同性戀者同行」,邀請到程翠雲、康貴華醫生、鄭金城牧師及何志滌牧師任講員,眾位講員都表示,人沒有資格審判同性戀者,審判權在神手中。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關注同性戀者能否在教會生存及成長,有見現場只有約莫150人出席,他認為教會對回應同性戀者的意識不足,對此略感失望。他指出,到教會聚會的基督徒占香港人口5%,而有統計指同性戀人口占香港人口約2-4%,他認為同性戀議題是教會不能迴避的話題,別誤以為教會沒有同性戀者。

程翠雲︰以正常角度看待同性戀者

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創辦人兼總幹事程翠雲小姐分享「如何與同性戀者做朋友」。她認為同性戀者與普遍異性戀者無異,在交朋結友上都是考慮性格、興趣、人品、價值觀等條件。同性戀者會有對伴侶貞忠的,也有濫交的,亦有能與同性朋友建立純潔友誼的,於異性戀者相同,提醒參加者不要被傳媒的不正確訊息誤導。她指出現時同性戀話題對大專生及中學生已不陌生,反而只是上一代成人未瞭解實況,學生的社交圈子不乏同性戀者,「身邊總有一兩位」;而年輕同性戀者亦較易受到外界接納。

程翠雲認為,當與同性戀者提及性傾向時要謹慎一點,以免冒犯或觸怒他們。當同性戀者要表明性傾向時仍有忌諱及很多隱憂,同性朋友可能會因此刻意保持距離,以免表錯情。但是,與同性戀者相處時,要先驗察內心是否尊重對方,亦要以正常方式接觸他們,視他們為正常人,毋須額外慇勤討好;亦要法理情兼備,不要因為他們性傾向便執意支持或反對他們。

有次她輔導一位剛失戀的男同性戀青少年,使當時腹大便便的她覺醒到,作父母的也得面對一個情況,就是難以避免子女陷入同性掙扎,這促使她關注當下一代面對掙扎時,有沒有愛他們、能令他們信任的人同行。她發現大部分同性戀者極渴望得到家人的支持,而有宗教信仰的更加渴望得到他人接納。

康貴華︰不要單強調真理審判

新造的人協會主席及精神科執業醫生康貴華認為,同性戀者家屬是備受壓力及被歧視的一群,所以要瞭解他們的哀傷及失望。他建議公眾在接觸同性戀者及其家屬時,不要妄下判斷,以為作父母的在教養或靈性上有問題,令下一代產生同性戀傾向;不過,他亦指出小孩的狀況,有時確是父母之間不平衡、不協調的反映。

在面對同性戀者時,康醫生認為不要只強調真理的審判,要從關愛出發。他認為同性戀行為按聖經標準屬於罪,但是,也要將罪行與罪人分開,好比人會愛有賭博問題的人,但不會喜愛或認同賭博的行為。

他鼓勵教會可給予真心願意從同性戀悔改的弟兄姊妹服侍機會,接觸他們時不要放大他們的性傾向,而是關心他們的全人。他謂他們的改變是一個過程,不要期望他們的同性吸引會迅速地完全消失,也不要催促他們與異性拍拖結婚,現實只有15%同性戀者能成功被異性吸引。當他們的同性吸引降低,願意持守聖潔的時候,已是改變的成功明證。他引述曾是同性戀者、基督徒後代的袁幼軒的一番話︰「同性戀者的改變目標不是要變成異性戀者,而是持守聖潔,跟隨神的心意。」

因為自卑心理緣故,同性戀者更加需要別人主動關懷,當他們表露性傾向後,切忌反應錯愕。而教牧及協助同性戀者的人要小心注意如何跟進,因為通常在下次見面時,他們都會非常緊張別人的反應態度。

他澄清同性戀不是先天、正常及不能逆轉的。而同性戀者通常在童年期已有跡可尋,例如喜歡異性的玩意及遊戲,男孩子喜愛織毛衣,如家長能及早發現,有效預防子女的性別及性傾向混亂。但是,不要隨便標籤任何人有「性別角色不協調」,因為這是需要特定的評估工具分辨。他認為父母有責任肯定下一代的性別角色,即使發現自己的兒子愛織毛衣,不是否定甚至打罵,而是協助他們建立男性的嗜好及興趣。

染愛滋同性戀者︰悔改不要太遲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的鄭金城牧師播放一名染上愛滋病的同性戀者會友的錄影片段。片中男主角少時曾遭性侵犯,初中時發現被同性吸引,但不懂求助,因羞恥感不敢告知別人。他本來不是「絕對的」同性戀者,對兩性都有傾慕,但因愈來愈多接觸同性戀者,特別進入社會工作後,更易接觸到同性戀者圈子及性伴侶,其同性傾向愈來愈嚴重,常陷於同性情慾關係,不能自拔,但歡愉過後卻極為空虛,想改變自己卻沒有能力。直至發現自己患有愛滋,他曾想過放棄生命,他建議人不要到了最後一步(染上愛滋病)才悔改。最後,他認為互聯網色情資訊氾濫,應受到更多管制。

鄭牧師過去曾為同性戀者舉行安息禮拜,牧養同性戀者時,他抱持同生、同死、同埋葬、同復活的態度,不要以審判者的身份與他們相處,而是與他們同行。亦不宜以單一方法處理不同個案,以免讓他們認為教會欠缺人性,更遑論神性。他認為在同性戀的話題上,個別人士的看法,或是某個宗派教會的立場,都不等於絕對的真理及上帝的看法。

何志滌︰牧養同性戀者成敗經驗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何志滌牧師表示,他過去在服侍同性戀群體時各有成敗經驗。他自愧過去未有好好協助表明同性戀傾向的同工,而教會未有幫助表明同性戀傾向的會友,兩者最後都暗暗離開教會。不過,教會亦有成功經驗,有弟兄姊妹曾願意公開承認其過去的同性戀傾向,更願意在浸禮上分享見證;亦有同性戀者在參加教會期間,自然回復原來的性別角色及性傾向,繼續在教會聚會及服侍。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宣明會展開巴基斯坦水災救援

25/07/2010 – 14 埃波月 5770
  【香港宣明會新聞稿】巴基斯坦上週遭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