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籐教會伸展至灣仔 轉化紅燈區成白燈區


Vine Centre 2的設計圖
 

原址是舊京都戲院
 

在裝修前有敬拜禱告
 

施力高牧師(中間)特別找來不同族裔會友拍照
 

文◎黃少芬
圖◎黃少芬、葡萄籐教會提供

表面看來是擴堂計劃,但其實是神國臨在一個社區的具體呈現。

灣仔的舊京都戲院有悠久歷史,建於1965年,7年前關門。幾年前,葡萄籐教會(The Vine)已看中這片美地,開始禱告尋求主的帶領。18個月前,他們正式向業主表達興趣,但對方卻表示不行,物業將租給別人做桑拿浴室生意。他們以為沒希望了,誰知3個月後,對方打電話來說,那個桑拿浴室生意,政府不予批准,因為附近一所基督教學校有九百名父母提出反對。於是業主轉過來向他們招手,提出很好的租約條件,以及優惠租金。他們感到這是神的美意,是神打開了門。

「戲院是封閉的密室,沒有光,我們感到神的心意是要我們把光帶進去,光要照向社區。」主任牧師施力高(John Henry Snelgrove)向本報記者說,今次的擴展有重大屬靈意義,灣仔以前是紅燈區,但神要轉化它為白光照耀的白燈區,是由內至外的轉化。

擁抱社區

施力高牧師強調,教會是一所社區教會,不只是一座建築物,更是向社區開放的地方。新址的名稱是Vine Centre 2,除了有食物援助服務外,還有培養品格的兒童裝備中心,將來也會有文化表演。他說,福音的服侍要用兩蘋手,一蘋手傳講福音,另一蘋手以服侍別人的需要見證神的愛。

為甚麼是灣仔呢?施力高牧師說,灣仔正在重建中,過去10多年來經歷許多變化,興建了許多新樓宇,今日區內有貧窮人也有中產人士,以及其他族群,所以有國際化的面貌,剛巧在這方面,灣仔與教會有相似之處,看來很配合,所以葡萄籐教會已預備好服侍這個區。

教會在一些人的觀念裡只是一座建築物,去教會是指去一個有崇拜的地方,好像教會必須是在四堵牆之內,但施力高牧師相信人的聚集就是教會,教會不等同建築物,他要作的是建立神的家,對社區有影響力。

國際都會的國際教會

在香港人的心目中,葡萄籐教會似乎是西方人聚集的英語教會,施力高牧師澄清說︰「我們不是英語教會,而是國際教會。」教會有各個族群,他估計可能有30種語言群體,啟發課程也有8至10個不同語言的小組。而且,約莫7成的會眾,他們的母語不是英語,但英語確實是溝通的主要語言。很特別的是,他們是一千人會眾的教會,但每週服侍的難民有三百多人,來自非洲、東南亞等地,而教會的支出有3成是用在難民服侍上。

很有趣的是,香港本身已是很獨特的國際城市,葡萄籐教會是這個國際城 裡面的國際教會。施力高牧師相信香港是接通國際和中國的門戶,他甚至認為香港是全世界最具策略性的福音據點,沒有其他城 比得上。

《1040》展現亞洲教會的新面貌和新動力,施力高牧師認為Vine Centre 2將是這部紀錄片呈現的活生生例子,「亞洲教會的樣式接近使徒行傳裡的教會。」

新堂配合教會增長

葡萄籐教會前稱The Vine Christian Fellowship,1997年成立,最初在學校舉行聚會,當時約有80人。1998年開始借用銅鑼灣一家酒店的場地舉行崇拜,原由長老們帶領,後來開始有全職牧者。5年後,到了2004年,遷入中環現址,開始社區教會的新階段,教會一星期七天都打開門,每日都有人聚集,又開展難民服侍。幾年以來,人數不斷增長,現時每星期有5堂崇拜,超過800人聚會,每次都擠滿人,所以現有地方不足夠應付需要,Vine Centre 2將會帶來更好的發展。但施力高牧師說︰「我不會看見坐滿人就興奮,因為教會外仍然有人未認識耶穌就死去,神想我們多做些工作。」

Vine Centre 2有15年租期,但戲院室內只餘殘壁,需要大規模的裝修,教會需籌得5千萬元,4.2千萬元作裝修,8百萬作首3年的租金。在5月4日舉行《1040》籌款首映,就是為了擴堂,他們也向其他教會、基金募捐。(如有查詢,可致電葡萄籐教會羅姊妹,電話︰2573-0793,網址︰www.thevine.org.hk )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希伯來傳統與教會生活的關係

18/05/2010 – 5 西彎月 5770
  基督教信仰的根深深紮在希伯來土壤裡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