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工遠走北京探訪農民工無根生活大學畢業生自我實現之旅


《漂流到北京》作者曾雪儀
 

於北京接觸農民工子弟的情況。
 

城市繁榮背後一個住在垃圾場的家庭,令曾雪儀非常難忘。
 

文◎王麗媚
圖◎王麗媚、受訪者提供

阿雪大學畢業後,毅然辭去工作到北京從事志願工作一年半,將北京璀璨繁華背後農民工的生活實況記錄下來。

曾雪儀 (阿雪) 今年24歲,大學畢業後,認識自己對實驗室的工作缺乏興趣,她忍受不到每天都做不喜歡的工作,毅然辭工,往北京走一趟。她自2007年11月逗留北京一年半,於農民工子弟學校當志願者。

尋回愛嘗試的自己

最初阿雪家人不太支持她去北京,但她決心外出走走,實現內心的願望。她自言從小活在家人、老師及朋輩的期望裡,一直抑壓內心嘗試新鮮事物的推動力。「小時候,我是一個很喜歡接觸新鮮事物的人,但也很三分鐘熱度。我漸漸也不信任自己,全盤接收家人予我專注讀書、循規蹈矩的忠告。」完成中學非常壓迫的讀書生涯後,升讀大學猶如走進新天地,處處是接觸新奇事物的機會,讓她內心渴求嘗試新鮮事物的推動力再次釋放開來。

於北京長駐一年半之前,她曾往北京參加由突破機構舉辦的夏令營,讓她首次見識到當地農民工的眾生相。回港後,她躊躇會否再去北京作一點事,便與導師祈禱。阿雪自言對金錢的概念不多,所以對於辭工沒有什麼掙扎,反而起行前,她要克服內心尋求別人認同的心理包袱,幸而也在禱告中得到釋放。在禱告裡,她的心為北京熾熱起來,非常強烈感到神同在,為北京祈禱的心愈來愈迫切,得著到北京的感召及寫書的領受。

「當我到達北京,親眼看見自己曾代禱的對象,發覺他們真的需要耶穌,便知道出發之前的禱告是很重要的。」她自言神在多方面為她開路,一位弟兄有感動要奉獻她到北京的經費,使旅程更為順利。

接觸弱勢農民工

到達北京後,阿雪隨一位社工進入一所位於五六環的農民工子弟學校,為學生提供戲劇小組。「單是戲劇小組的內容準備,已能考驗我。有時也要擔心學生因考試而不出席。」阿雪熱衷藝術治療,認為藝術本身有治療的效果,在創作過程中人能從混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而戲劇是她其中一個嘗試。

她撰寫的《漂流到北京》記錄了北京的農民工生活,書內的角色全部來自她現實中接觸的人物,他們都是從外省到北京打工的人,因為文化水平低,在北京只能做最苦最累的工作,卻得不到適當保障,許多農民工子弟因付不起高昂的學費而輟學,成為了北京的弱勢社群。

在她接觸的學生裡,叫她最深印象的其中一位,就是書內拉二胡的女孩丁鈴。丁鈴與母親由家鄉到北京努力尋找音樂學府,母親拚命賺錢,爭取機會給女兒學音樂。「相比丁鈴,我反省到自己不太懂得爭取的性格缺點,常覺得只須等候,上帝自有安排,不會為達成夢想而爭取什麼。」

國內人口龐大,農村人口遷往城市的流動極大,內地作家及資深記者魏城更形容,中國近30年來,城市人口由1.73億增至5.7億,農民工遷往城市的民工潮是人類歷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潮。農村人口因為謀生而要到城市打工,四處奔波,成年人的就業及房屋保障,以及兒童的教育保障都要得到正視,以紓緩農民工的弱勢。

北京的所見所聞使她深感政策對人民的深遠影響,反思一個社會真實狀況及需要是什麼。她認為政策要及時調整,才能跟得上時代步伐,否則,很多人民的生活會受到影響。

農民工艱苦的飄泊生活使她聯想到香港貧富懸殊的情況,回港後,她更關心社會,覺得香港社會有不少地方都有爭取公平、公義及對人尊重的空間;她亦希望能為持守香港社會已建立的優良傳統 (如較完善的法制) 出一分力。

寫書擴張境界

年紀輕輕的她第一次寫書,為什麼書名是《漂流到北京》呢?因為《漂》正是描寫從其他省份漂流到北京尋找生活的農民工,她覺得自己也像他們一樣,漂流到北京去,可是那些農民工都不能在北京好好落地生根。

她為了寫書而要閱讀許多書籍,突破個人限制。「自己好像提升了一個層次。」她自言閱讀能力大有提升,學習到不少寫作方法。

阿雪的家人本來對她到北京及寫書不太樂觀,但書本出版後,阿雪看見家人會讀她的書,甚至主動將書籍贈送親友,她又能透過文字表達自己,達成她內心的願望,都叫她甚為滿足。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神學教育漸趨實用

07/02/2010 – 23 細罷特月 5770
澳門聖經學院轉型,鎖定在華人宣教工人訓練。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