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是否對基督教存有偏見?

 

文/黃少芬

這幾年,經常聽見基督徒抱怨傳媒忽略基督教的聲音,反對基督教價值觀的言論卻不時見報。幾個人去政府大樓示威,記者也會報道,但我們幾千人上街和平遊行高呼「耶穌愛你」,幾十萬人參加葛福臨布道大會,報紙幾乎一字不提。傳媒是否對基督教存有偏見?

摩維斯神父(Fr. Jonathan Morris)曾為米路吉遜(Mel Gibson)擔當電影《受難曲》的神學顧問,經常在國際媒體發表新聞評論,對文化及道德議題甚為關注。他最近在霍士新聞網站討論區發表一篇文章,正是剖析上文提出的問題。美國也出現類同情況,今年1月有20萬人到華盛頓示威抗議1973年最高法院的裁決案,因為該判決導致過去36年內美國有超過五千萬個胎兒合法被打掉。20萬人示威,不是小數目吧,但主流媒體不報道,於是有些人感到憤怒,斥責傳媒受自由思想影響,屢次拒絕報道一年一度反墮胎行動的大事。

摩維斯神父也認同,傳媒的確對維護生命的議題帶有偏見,認為言論與宗教教義無異,同樣陳舊、可笑、膚淺,不值一提。但我們得注意,偏見的形成往往與金錢有關,編輯考慮的是事件能吸引多少注意力,即是 場的問題。

我認為摩維斯神父的見解一語道破金錢迷惑人心的古老道理,說到底,傳媒也是向錢看的生意。文人辦報的年代,講求新聞價值,事件的意義有多大?今日也講價值,但講的是 場價值,吸引多少個讀者?一面斥生果報沒道德,一面買生果報的忠實讀者大有人在。若是誠心求主改變傳媒生態,自己也得在消費方面約束自己,消費也關乎道德責任,你付出的十元可能為傳媒提供散播病毒的能力。

摩維斯神父對抱不平的基督徒有些提醒。首先,要記住傳媒不愛週年紀念活動,紀念的是過去的事,那就不是甚麼新聞,每年一度的盛事沒吸引力。即使是「墮胎」這麼具爭議性的話題,傳媒也會不感興趣,因為他們的讀者認為自己對雙方的論點一清二楚了,提不起興趣閱讀。摩維斯神父建議,何不如想出絕妙的媒體策略,例如由一大群黑人牧師要求會面奧巴馬談論黑色胎兒大屠殺的社會問題;另外,可否用科學角度探討胎兒的生理狀況?生命到底從何開始呢?

在最近《淫管》和《家暴》條例的爭論事件中,我深深感到基督徒的聲音應該是多元化的,不是價值和立場的多元,而是形式的多元。基督徒律師、資訊科技專才、社工、教育家、藝術家、商人、廣告創意人、文字工作者等等,每人在自己的領域裡都有自己的獨特聲音。問題大概仍舊是回到「合一」、「協調」、「職場神學」等仍有待省思的問題上。

文章《The Media vs. the Pro-Life》登於霍斯新聞網站︰
http://foxforum.blogs.foxnews.com/2009/01/23/frj_abortion/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無神論者在巴士登廣告說「或許沒有神」

07/02/2009 – 13 細罷特月 5769
  【編譯潘秉泰/assist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