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牧者要結連禱告


彼得·塚平
 

黃濠光

「……人必看見耶和華的榮耀,我們神的華美。」(賽35:2)

基督徒傳福音,都會說信耶穌得永生、上天堂。不錯,永生是在信耶穌那一刻就開始了,但上天堂則要等到身故之後。顧名思義,「天堂」是在天上,等待基督徒上去居住。耶穌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14:2)。耶穌沒有用「天堂」這個詞, 反而常講到「天國」。天國固然是在天上, 鼓勵人進入天國,但不是等到身故之後「上去」,而是說「天國近了」,神的國要「降臨」。意思是進入天國,不必等到將來身故之後升上去,而是神國現今已「降下」,人可以進入,享受在地如在天的生活。

神跡奇事 降魔伏妖
耶穌出來服侍三年所言所行,具體呈現神國降臨的模樣。上期說神國降臨與萬物復興就像錢幣的兩面,兩者一併發生。我們追求復興,就是追求神國降臨,要經驗耶穌在世時所發生的事。因此,我們等待復興發生,就是要耶穌在世時所做的事出現在這世代中。約翰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約壹3:8)。彼得也說︰「 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 同在」(徒10:38)。神國降臨代表神同在的臨到,醫病趕鬼等神跡奇事就會發生,因為 要掌權,除滅魔鬼的作為。所以,我們期待復興臨到,就是要看見聖靈能力的彰顯,看見神跡奇事的發生,看見魔鬼的作為被除滅。

愛以色列 復興先機
香港有足夠的條件可以讓復興醞釀爆發嗎?以色列的彼得·塚平最近來港,他解釋羅馬書11:15,講到猶太人得救跟外邦人教會的關係。猶太人對福音的拒絕和接受,兩者都令外邦人教會得益。他們拒絕福音,福音便臨到外邦人,外邦人可以與神和好。當他們接受福音,被神收納,外邦人教會得益之處是「死而復生」。他認為「死而復生」是指教會復興。自以色列復國之後,越來越多猶太人接受耶穌為他們的彌賽亞。五十年代後期有幾百人,六十年代開始多起來,增至幾千人,再增至幾萬人,甚至十多萬人。自六十年代以來,越多猶太人信主,外邦人教會爆發復興的次數便越多。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復興不在話下,還有亞洲南韓和印尼的復興,而最大的復興是在中國。中國在不利福音傳播的環境下,復興就在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後期爆發,使信主的人至今超過一億人。香港也有復興的條件,因為近幾年香港漸漸多了基督徒關心以色列。關心以色列的機構在近年陸續成立,更多基督徒為猶太人信主和耶路撒冷的平安守望禱告。關心以色列的刊物也多起來。每年耶路撒冷都有基督徒聚會,大批華人信徒飛往參加,且成為人數最多的代表。當我們祝福以色列,我們也會蒙福,而最大的福份是「死而復生」,復興必會臨到香港。要香港復興,首先要祝福以色列。

衝出堂會 全城復興
祝福以色列是引爆復興的條件之一,最重要是禱告尋求,就是上期所講「奮勇式的禱告」。我們所尋求的復興,不只是個別堂會的復興,而是全城的復興、改變文化的復興。事實上,香港並非沒有個別堂會的復興,我們有興旺的教會,有些會眾由數千至上萬不等;有些布道果效十分明顯著,天天及周周都有人決志信主;有些常有神跡奇事。可是,這種興旺只局限在個別堂會,並未影響其他教會,遑論震動全城。復興是有傳染性的,因為神賜下復興,是要 的眾教會蒙恩。因此,追求及預備復興的牧者及教會,必須要有國度觀,就是熱切期待神國興旺,不只在自己的堂會,也在其他教會;不只在自己的宗派,也在其他宗派;不只在教會圈子,也在社會職場;不只在本地本城,也在全國列邦;不只在華人中間,也在其他民族當中。所以,奮勇禱告求復興不只是要在自己的堂會和宗派發生復興,更要擴展到其他教會。

香港個別堂會的確有聖靈的造訪,發生醫病等神跡奇事,若其他教會在分辨後確認是出於神,就應加以歡迎和擁抱,相信神的恩寵是屬於整個基督的身體,不是由單一個堂會所獨有。擁抱就是支持的意思,鼓勵信主或未信主的人參加,去領受神的恩惠。若教會缺乏國度觀,就會以自己的堂會為中心,劃地為牢,只顧堂會發展,不理會其他教會的興衰,更不想自己的會友參與外面其他的聚會,免得流失會友。周神助牧師在《國度》雜撰文提醒我們,耶穌要我們的禱告是「願 的國降臨」,而不是「教會降臨」。

同心合一 復興沃土
教會是神的家,並不完全擁有神的國。神的國在教會內,也在教會外,伸延至家庭和職場、社區和國家。因此,我們求復興,就是要見到復興影響到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道德、教育與文化。要見到這一種的復興,各個教會的牧者應合一地追求復興,同心地一起奮勇禱告。教會合一追求、同心禱告是醞釀復興的沃土,是另一個爆發復興的誘因。

教會的牧者是城中的長老,守護著香港。五年前SARS爆發後,世衛列香港為旅遊警告的城市,加上通縮嚴重,令香港百業蕭條,人心惶惶。就在SARS高峰期,香港部份教牧領袖從禱告中領受要重建這城,於是發起連續52天為香港禱告。結果52天後,由於再沒有SARS新症,世衛解除香港的旅遊警告,香港開始走出谷底。這班教牧領袖只是全港教牧領袖的一小部份,但都來自不同教會,代表關鍵性的一小撮,推動禱告,重建城牆。危機令教會走在一起,這是被動之下作出的回應;而主動的回應是危機沒有發生時,教會遠遠看見一幅更美的復興圖畫,急不容緩同心禱告,促使復興早日降臨,也叫自己有份成就復興,千萬不要讓復興擦身而過。

禱告結連 資源互用
所以,教牧作為城中長老,要常走在一起禱告。首先要從十八區做起,每區的教牧同工要定期禱告,為社區守望。這類禱告是拆牆式禱告,越多祈禱,越能夠拆去教會間的牆垣。越多堂會牧者參與,就越多牆垣被拆毀,復興也就越容易發生。當復興爆發時,由於區內教會已準備好迎接復興臨到,復興不但便得得以持續,並且越發興旺,從一區擴散至另一區,直至蔓延全城,全市矚目。

香港的人口接近七百萬,復興臨到表示全城七百萬人都要歸主,全城歸主表示香港天天有布道會。要維持全年365日的聚會,各區教會必須資源互用,同心協力撒種和收割。大部份香港教會屬中、小型,很難獨力承接歸主的浪潮。教會座位有限,若人心渴慕,恐怕也會求過於供。因此,天天聚會要輪流在各大堂會舉行,甚至要借用學校及社區會堂或地區性的表演場地。當各堂會有了定期禱告的基礎,大家異象清晰,就容易結合力量,調配資源去天天布道,日日收割,將決志者帶進教會跟進。

當復興發生時,擁有座堂的教會責無旁貸,要開放教會來聚會,加旺復興火焰。到復興熾熱到勢不可擋時,教會地方已不夠用,必須轉移到社區的會堂,甚至球場和體育館。香港的基督教電視事工也要每晚現場直播,福音信息登堂入室,決志電話打個不停。神的責任是決定那一天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而我們的責任是預備好各樣硬件和軟件,迎接復興的來臨。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在訪韓聖會中 我們遇見了神

19/08/2008 – 18 埃波月 5768
中華基督教會馬灣基慧堂弟兄姊妹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