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督教運動的浪潮


中華基督教續行委辦會的出版
 

陳獨秀
 

非基督教刊物
 

非基督教刊物
 

非基督教刊物
 

黃濠光

「五四運動」掀反帝風潮
聖經《國語和合譯本》於1919年面世,那年中國發生了「五四運動」,掀起反帝國主義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和日本先後向德國宣戰,日本在山東膠州灣打敗德國。在戰爭結束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也是戰勝國,但列強竟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日本,消息傳至北京,學生罷課及上街示威抗議,北京政府鎮壓學生,引起全國學生和工人向應,加入罷課罷工行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不平等條約。結果中國代表拒在和約上簽名,而反帝氣氛一直在國內蔓延。由於基督教是挾不平等條約而來,因而被一般大眾甚至知識分子視為列強侵略中國的工具,導致一連串攻擊。

「新文化運動」挑戰宗教
反基督教運動的背景除了「五四運動」之外,也跟稍為早開始的「新文化運動」有關。自從中華民國成立之後,「民主」、「共和」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當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他抬出「尊孔復古」口號,作為其帝制的文化基礎,此舉衝擊了知識分子。同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誌》(自第二卷改成《新青年》),大力宣揚「德先生」(即「民主」democracy)和「賽先生」(即「科學」science),並大量發表抨擊尊孔復古思想的文章,這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一時期中國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紛紛在《新青年》發表文章,如魯迅、吳稚暉、李大釗、胡適等。這些人普遍接受西方民主和科學的思想,使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文宣陣地,陳獨秀也藉此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胡適代表溫和派,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實用主義,引進達爾文、杜威、羅素、赫胥黎的學說。於是文化界興起了唯物科學主義和實證俗世主義,兩者都是去神化、去基督教化的新文化,而基地就是蔡元培任校長的北京大學。

反教同盟衝擊教會
當中國瀰漫著反帝、反侵略、反宗教迷信的氛圍,北京清華大學於1922年四月舉行第十一屆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大會,而上海學生以「非基督教學生同盟」名義,通電全國,反對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大會,並在北京大學舉行大會,宣稱宗教是一種過時的概念,校長蔡元培支持以美學取代宗教信仰。上海和北京的學生分別在三月發表了宣言。

上海的非基督教學生同盟宣言說︰「我們反對『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我們為擁護人們幸福而反對『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我們現在把我們底真態度宣佈給人們看。各國資本家在中國設立教會,無非要誘惑中國人民歡迎資本主義;在中國設立基督教青年會,無非是要養成資本家底良善走狗。簡單說一句,目的即在吮吸中國人民底膏血。因此,我們反對資本主義,同時必須反對這擁護資本主義欺騙一般平民的現代基督教及基督教會。學生諸君!青年諸君!勞動者諸君!我們誰不知道資本主義底罪惡?我們誰不知道資本主義底殘酷無情?現在眼見這些資本家走狗在那裡開會討論支配我們,我們怎能不起而反對!起!起!!起!!!大家一同起!!!」

北京的非宗教大同盟宣言說︰「我們自誓要為人類社會掃除宗教的毒害。我們深惡痛絕宗教之流毒於人類社會,十百千倍於洪水猛獸。有宗教可無人類,有人類應無宗教。宗教與人類,不能兩立。我們組織非宗教大同盟,實屬忍無可忍。同盟宗旨,僅非宗教,不牽涉一切黨派,亦絲毫無他作用,尤無種族國家,男女老幼之別。信教與非教中無兩可之地。凡不迷信宗教,或欲掃除宗教之毒害者,即為非宗教大同盟之同志。特此宣言,普告天下。」

青年會首當其衝
上海的非基督教學生同盟宣言中,點名提到基督教青年會。青年會於1895年在中國成立,廿五年間在全國卅一個主要城市皆有市會,共有四萬多會員,而在基督教大、中學建立校會,會員也近二萬人。青年會的工作,除主辦課程外,主要替青年提供各項球類和游泳運動,並舉辦演講會和查經班。1920年參加查經班的人數達二萬四千多人,其中有二千多人在當年信主的。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大會的籌備,全得青年會的支援,兩者關係密切,而青年會的吳耀宗也是當年北京地區的幹事之一,有份協助籌備。當非基督教運動全面發動,許多攻擊是衝著青年會而來,以致在1922年至1927年間,青年會的事工由極盛變為沒落。

非基運動的興衰
非基督教運動歷時六年,第一階段於1922年爆發,主要是文字上的攻訐,不同於義和團的暴力,經過幾個月後便靜下來。第二階段由1924年開始,有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支持,群眾示威抗議基督教,騷擾教會。第三階段是由於1925年發生了「五卅慘案」,各界罷工、罷市、罷課,排外情緒高漲,不少傳教士被迫離開中國,反基督教轉趨暴力化,並指教會學校對青年進行奴化教育,要求收回教育權。非基督教運動的結束在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開始清黨,掃除共黨份子,壓制社會運動。共產黨大受挫折後,便無法在幕後導引非基督教運動,再加上蔣介石在宋美齡帶引下信了主,於1929年受洗,反教風潮便沉寂下來。

中國教會走向本色化
1907年是基督教來華一百週年,當時的西教士人數達3,383人,到1922年達8,300人。經過非基督教運動之後,人數降至3,150人。非基督教運動無疑對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是一個挫折,但卻加速了中國教會的三自和本色化。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主要都是靠西教士的努力,所以全國各地建立了不同的宗派教會。早在十九世紀末,已有西教士提出華人教會要自治及自養,及後也有華人信徒建立了無外國色彩的教會,如真耶穌教會、聚會所、耶穌家庭等。許多宗派教會亦在二十世紀頭二十年相互合併成新的教會,並冠以「中華」二字,如中華基督教會、中國基督聖教長老會、中華聖公會、中華信義會等。機構方面,也成立了中華基督教續行委辦會,出版《中華基督教會年鑒》。自傳方面,石美玉和胡遵理於1925年創辦了伯特利布道團,成員還有計志文和宋尚節,他們的足跡走遍全國。

歷史一脈相傳
認識了二十年代非基督教運動及中國教會「三自」的起源,就容易明白1949年共產黨執政之後對基督教的政策,以及內地教會「三自」的歷史淵源。換句話,要瞭解共產黨對基督教的心態及手段,必須要追溯這段歷史。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教會Shalom 香港也Shalom

20/09/2007 – 8 提斯利月 5768
  二百年前的今天,馬禮遜已經踏足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