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彈留痕 福音愈傷


馬禮遜
 

二百年前的今天,馬禮遜已經啟程,正在大西洋的海面上。由於東印度公司的船不肯載他來中國,他就乘船先到美國,再從美國坐船經大西洋和印度洋到中國去。馬禮遜並不是第一位把基督教帶來中國的人,本報在這幾期的第十四頁已介紹基督教在馬禮遜之前多次進入中國的史實。自從馬丁路德改教之後,第一位來中國的新教宣教士就是馬禮遜。廣義的基督教來華當然不只二百年,但抗羅宗的基督教,或稱為更正教和新教,就有二百年了。

馬禮遜勞大於功
馬禮遜在中國宣教廿七年,帶領信主的人寥寥可數,有人認為他是個失敗者。但他是進入中國宣教的第一人,一切工作都從零開始,並且環境對他並不友善。在劣境之下,他先後帶了蔡高和梁發信主,翻譯了聖經,編纂了英華字典,和米憐出版了中國第一份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並創辦了英華書院。有這樣的成績,已算了不起,怎能對他苛求呢!

當時的清政府基本上是封國的,外國人難以居留中國。經商的東印度公司尚且進出廣州限制多多,何況宣教士更是不能長住。馬禮遜唯有成為東印度公司的翻譯員,才可較多時間留在廣州。他退到澳門也沒有好日子過,當地的天主教勢力並不歡迎他,他的孤寂可想而知。東印度公司販賣鴉片入中國,而他又成為該公司的僱員,這或許留下了些污點。但在他有生之年,鴉片戰爭還未爆發,換句話,基督教進入中國開始之時,並非靠賴船堅炮利的侵略行為。

中國門戶靠炮彈打開
然而無可諱言,中國向福音大大開門,是鴉片戰爭之後。因著不平等條約容許宣教活動,才有大批中國人信主。這不是說帝國主義侵略和不平等條約是對的,但這些不幸的歷史,使中國不再封閉,不只向福音開放,也向科技和現代各種思潮開放。

基督教在不平等條約的保障下,在中國廣傳福音,的確易令人誤解教會和帝國主義者的關係。中國百多年被西方侵略,割地賠款,受盡屈辱。直至今天,雖然中國已經強大,但對外國勢力一直沒有掉以輕心。在這個歷史背景之下,加上馬列主義的意識形態跟基督教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基督教會才會在中國飽受坎坷。中國政府不怕基督徒聚會,卻提防秘密聚會,以及有外國人介入。政府一直擔心有外國勢力假借宗教名義來威脅中國,才會處處提防。

華人歸主乃中國之福
由於有這個背景,在中國大陸慶祝基督教來中國二百週年是有點不切實際,而當台灣有許多信徒在認同中國的問題上有困難,慶祝的重心就只有澳門和香港了。也由於共產黨的史觀,常把基督教和帝國主義侵華掛蹉,加上中華文化跟基督教文化的距離,基督教雖在中國二百年了,惜仍未成為主流。但可喜的是,中國已有十分一人口是基督徒了,港澳兩地仍享信仰自由,教會比以前更新了,也趨向合一。我們要把握二百週年的機遇,與社會大眾一同慶祝,拉近距離,消除誤解,讓政府放心,叫民眾擁抱。我們高舉的不是馬禮遜,乃是耶穌基督;慶祝的不是教會的事業,乃是福音的大能。願華人接受福音,藉此祝福全世界。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洛奇︰拳王再臨》王者的心

06/02/2007 – 18 細罷特月 5767
史泰龍   洛奇   史泰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