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如得魚︰臻美創辦人談教育、社會服務與福音工作


基督教臻美社會服務機
 

主席梁淑貞
 

總幹事楊師義
 

流動資訊巴士
 

基督教臻美黃乾亨小學暨初中學校
 

奇妙魚養殖場
 

福音巴士
 

黃少芬

「臻美精神,做到清晨!」臻美同工回憶過去的艱苦歲月時,總不忘喊叫這個口號。2001年,梁淑貞開辦臻美的學校,一人擔任多職,既是校長,又是教員,連清潔和搬運工作也有她的份兒,另外還統領十二位老師落實教改工作。那一年,沒有一個晚上不是在學校工作至清晨。她的丈夫楊師義是有淚不輕彈的大男人,但送別大兒子去英國讀書時,想起夫婦因為忙碌忽略了孩子,心裡慚愧得哭起來。他們二人同是專業人士,生活安舒,無憂無慮,奈何太太是理想主義者,不惜一切去追求夢想,甚至向他的退休金打主意,把家財都拿出來辦社會服務。雖然說「奈何」,但他其實非常佩服太太,也用實際行動支持她,就是放棄高薪厚祿,跟太太走進貧苦的青少年中間。憑著一股傻勁,走了十五年的路,依他所說,兩人至今仍在做夢,還沒醒過來。

梁淑貞現任基督教臻美社會服務機構主席,丈夫楊師義則充當總幹事,二人同心協力,經過十多年的耕耘,機構現今已極具規模,除了社會服務和學校外,還發展福音事工。一切工作的背後只有一個核心信念,就是唯有基督才能改變生命。他們向本報記者娓娓道出臻美的故事,述說著一個個福音的夢想。

從教育開始
梁淑貞早年投身教育工作,曾任中小學老師,八十年代末轉職做社工,在青少年中心服務。她回憶自己的一生,感到神有特別的安排,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有一個很強的信念,相信青少年工作必須從教育開始。她不但有信念,還付諸行動,為了開辦青年社會服務,成功說服丈夫出售住宅和動用退休金,獲得了開辦服務的資金。不但如此,丈夫更辭職不做光學儀器專家,換上球鞋,跟太太一同尋夢去。1990年成立Joyful、基督教臻美青少年社會服務處,其後在1993年轉為非牟利慈善團體,正式成立基督教臻美社會服務機構。

開辦社會服務
機構的初期發展是以青少年及兒童中心、課餘托管為主,後來加入外展學校社會工作和青少年福音事工。他們做這類工作,需要把握學生的「無人駕駛時間」,即是放學後的時段。梁淑貞巾幗不讓需眉,有時還會跟一大群青少年在公園踢足球。到了星期日,又帶兒童和青少年上教會。總括幾年的經驗,他們認為童年是最容易接受栽培的階段,聖經的根基可以打得很深。當然,教會需要先付出很長的時間牧養孩童,然後才看見果效,但這果效卻影響一生,不要看輕幼小心田里的道種。

發展資訊科技教育
1994年開始推動資訊科技教育,單單在1997年,有四十所學校接受臻美提供的資訊科技培訓。翌年開始全球首創的「流動資訊巴士」服務,至今服務人數超過七十萬。為甚麼臻美這麼重視資訊科技教育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資訊科技的發展雖然改善溝通工具,但同時造成人際間的隔膜,很多青少年選擇躲在家上網,不願跟人有真實的接觸。資訊科技教育不單單是提供知識和技術,也引導學員懂得善用科技。第二,社會出現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的現象,貧窮階層因資源缺乏而不能受惠於資訊科技的發展,社會愈進步,貧窮人愈貧困。因此,向普羅大眾提供資訊科技教育,有助社會的穩定發展。臻美推行資訊科技教育的目的是向社會傳遞一個信息︰不用懼怕科技,應該以正面的態度面對。

興辦學校
臻美在1999年獲教育署批准成為辦學團體,還成功獲撥校舍在油塘開辦小學,整個過程發展迅速,成為當年教育界的一席佳話。基督教臻美黃乾亨小學在2001年9月成立,其後在2003年開辦初中課程,學校改名為基督教臻美黃乾亨小學暨初中學校,為政府直接資助學校。

臻美開辦的學校曾被媒體喻為具有特色的下世紀新校,那麼跟香港其他學校有何分別呢?楊師義立即帶記者出外進行觀察,他指向走廊上一隊小學生,叫記者留意他們的行為,既獨立,又自律。所有課室都不關門,儲存櫃也不用上鎖,但學校沒發生過偷竊事件。臻美相信人要從心裡守規條,這樣就能培育學生成為自律守法的人,而不是用規條禁止違規行為。

梁淑貞累積多年教育的經驗,認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方針才能培育生命。社會認為成績最重要,但按聖經所說,人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我們不應該用成績量化一個人的價值。或許你會以為臻美的學生每天都要上聖經科吧!錯了,學校並沒有開設聖經科,因為聖經的教導融合在品格生活科裡,學員不只是學習聖經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上實踐出來。香港的社會充滿競爭,家長自然十分關注子女的學業成績,臻美的教育理念卻受到香港人父母的廣泛接納。今年中學一年級有九十六個學位,申請人數卻有一千人。

臻美在今年九月開辦國際學校,校舍位於荃灣海濱花園,面積有四萬平方尺。國際學校開設小一至中六,高小以上可以寄宿。臻美現有的中小學屬政府直接資助學校,教學和行政上很多方面需要滿足政府的要求,為了實踐創新的教育理念,又能在不受限制下向學生灌輸基督教信仰,開辦私立學校是可行的出路,這就是臻美開辦國際學校的原因。

奇妙魚令社會受惠
由1991年開始,楊氏夫婦一直投身社會服務,辦學方面也有成績可見。到了2004年,?美公佈一個令人震驚的新計劃︰我們要教人養奇妙魚!奇妙魚不是童話故事的主角,而是一種肉質嫩滑又有食用安全保障的魚類品牌,連立法會議員陳婉嫻也表示讚賞。

計劃的正式名稱是「奇妙漁農合作社」,奇妙魚的生產和運送受到監管,保證過程中不會受到任何污染。這種魚附貼「奇妙魚」和「優質養魚場」兩個品牌標籤,前者是他們和合作魚場特有的,後者是符合漁農署制訂的飼養及生產程序標準才有的。

楊氏夫婦何來本事教漁民養魚呢?技術不是難學的,但生命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一課。楊師義表示,香港的養魚規條是全球最嚴格的,但訂立規條是一回事,守規條卻是另一回事,從心裡守規條才是有效的,這就是聖經的教導。買魚和吃魚固然重要,但奇妙魚的計劃志不在此,其宗旨貫徹?美的社會服務精神,推動企業按社會良心和誠信行事。這計劃使失業人士獲得就業機會,另外 民也獲得生命教育的機會。生命教育?對,從認識生態保育知識開始,進而認識大自然,最後認識創造天地的主。

話說回來,奇妙魚的意念從何而來呢?楊氏夫婦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多年後,深深明白到,唯有以整全的方式才能解決青少年問題,因此在青少年服務以外,還要提供家庭服務。餓了,就要給人餅吃,所以也要協助解決餬口的問題。另外,整全的生命培育不能忽視健康問題,飲食健康是香港人非常關注的生活課題,那就從這方面入手吧!

食物污染問題是當今世界的最大危機之一。有專家預言,到了2048年,人類再沒有海鮮吃了。十多年前的西瓜有西瓜的香味,現今在 場買到的西瓜雖然又大又多汁,但再吃不到西瓜的獨特味道,有傳言更指出有人為求改善色澤,用針筒把紅藥水注入西瓜裡。楊氏夫婦認為,人類破壞大自然的原因是急功近利和貪心之故,上帝給我們的責任是管理大地,可是我們失職了。若要恢復管家的職份,就要先認識神的創造。奇妙魚的計劃就是以社會企業模式運作,培訓漁民用天然安全的方式飼養魚類,為消費者提供健康食物。其實,只要善於管理漁場,保持水流穩定,減低污染程度,以及供應充足氧氣,就自然會養殖到肥美的魚。

奇妙魚計劃也是一種職場宣教的事奉。參與計劃的夥伴部分是基督徒,他們透過生命的見證,帶領其他同行的合作夥伴歸主。楊師義坦言,漁民的福音工作不容易推行。在大海上生活,天氣變幻莫測,大海對於漁民是喜怒無常的,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活相當艱苦。漁民常自嘲說︰死了才可「乾身」,意思是過身後埋葬在地下時,才能脫離海洋。其實,漁民因為沒有土地繼承權,即使要土葬,也得向村長請求,甚至可能是乞求。城 發展為許多人帶來財富,但漁民沒法受惠,更可悲的是,發展導致填海工程增多,令漁民不斷向外海遷移。眼見別人享福,自己卻終生飄迫無家,於是抱怨世界欠缺公義。因著這種心理因素,漁民較為關注自己的利益,彼此間不信任,因此難以同心。

身體健康固然重要,心靈健康也不能忽略。福音始終是臻美的核心事工,奇妙魚計劃的收入,經扣除營運成本和公司發展基金撥款後,一部分利潤將用作福音事工上,另外用作社會服務的經費。他們承諾,每售出一條奇妙魚,便捐出港幣五元支持今年的香港葛福臨布道大會。

由於奇妙魚計劃的關係,楊氏夫婦經常靠近海洋,甚至帶隊坐船出海進行考察。原來他們領受福音使命,也是始於一次在雷電交加中出海的旅程。

投入福音工作
某日陽光普照,他們約了朋友坐船出海,不料天色驟變,忽然下大雨,雷電交加,天文台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出黑色暴雨警告。梁淑貞心裡擔心起來,她沒有為船上的人買保險,若果出事,他們的家人怎麼好呢?同時間,她的朋友跟駕駛員發生爭執,朋友們要求把船駛向岸邊,但駕駛員堅持繼續當天的行程,雙方各持己見,令她十分煩惱。於是她禱告,求神解決紛爭。但在禱告中,卻聽見神向她說︰為何小信呢?她想到自己一直關心的只是保險的事情,就向神認罪,承認自己實在小信。神給她「得人如得魚」的使命,要把福音的種子散播開去,她決定好了,餘生都奉獻做天國的事。禱告完畢,駕駛員主動把船泊岸,天色突然轉晴。

今年十一月,臻美也有新創舉,一輛福音巴士在十一月底的奉獻禮中正式誕生。福音巴士的前身是流動資訊巴士,經改裝後成為傳福音的流動場所,上層可放映電影,下層可用作祈禱室或活動房間。臻美定位自己是福音支援機構,在福音工作上與地方教會和福音機構合作,臻美提供器材和技術以及義工,而地方教會負責布道、跟進和牧養。福音巴士在去年十二月內已經兩度出發,協助鄉村福音使命團舉行聖誕嘉年華會。梁淑貞認為福音巴士能創造一個充滿歡樂氣氛的生活化場景,讓人接觸福音。奇妙魚計劃的部分利潤就是用作資助福音巴士的運作。

神的帳幕在香港
到了2006年,臻美踏入第十五年,他們需要為未來五年擬訂新計劃。禱告時,領受啟示錄的一節經文︰神的帳幕在人間,這是在新天新地實現的應許。神喜悅與人同住,人要作 的子民。神的帳幕在人間有甚麼含意?人如何能成為神的子民?他們思索一連串的問題,然後想到人要認識神,那麼他們就要去散播福音的種子。福音巴士上路去了,下一站是「新天新地」,這是全新的計劃。可能是在大自然中設立帳幕,作為安靜和禱告地方,讓人可以在大自然中親近神。不過這只是初步的意念,還沒有具體方案,也沒有經費。但經費從來都不是障礙,楊師義笑說︰「臻美就是『夢想加一蚊』。」身上只有一元不是問題,沒有夢想才是。他解釋說,夢想不是幻想,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他們看見神一步步引領他們的路。

一切苦難都變成甘露
幻想是不用付代價的,夢想則不然,臻美的背後是無數個通宵達旦,所謂「臻美精神,做到清晨!」梁淑貞在高中時患上類固風濕性關節炎。籌建小學時,一身兼數職,身體因過度疲勞,結果翌年有一條腿不能走動,後來還要坐輪椅。丈夫看見自己的妻子受苦,自己的心也在絞痛。他們一同走過艱苦的路途,在臻美十五週年之際有這句話︰「一切苦難都變成甘露,一切憂愁都變為喜悅。」(臻美十五週年紀念特刊,2006)

「此生不棄掉夢想,幾許失意或痛傷……只願這個夢照亮,我終生的理想……」這是臻美之歌。他們說,我倆的夢仍沒有醒。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若上帝講因果報應

25/01/2007 – 6 細罷特月 5767
  葉仁昌 當我們罹患絕症或遭遇苦難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