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宗教改革 人人都是媒體宣教士

網絡媒體的普及帶來了神國擴展的重大契機。禧福學院、國度事奉中心及網絡媒體宣教基地同心領受媒體宣教的異象,在6月24日合辦了「網絡媒體宣教裝備」課程簡介會,透過興起媒體宣教士,接觸教會圈子以外的人,進入全新的宣教時代。

「下一波的宣教運動將會涉及所有年齡層及國家,會以創意和科技接觸世界上每一個界別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宣教士。」國度事奉中心副總幹事戴美寶引述Bon Boehme的看法,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人都是宣教士」的年代,鼓勵在場每一位準備迎上這個復興浪潮。接著,國度事奉中心的一名90後媒體宣教士分享他透過媒體宣教的經驗。他發現當福音被「翻譯」成切合時代的信息,以短片形式發表,會在網上獲得熱烈的回應。

媒體的運用要隨著世代轉變

網絡媒體宣教基地負責人之一歐建樑亦分享他對世代轉變和有效傳播的看法。「現在是網絡媒體年代,每人都是發放者。」歐建樑出身傳媒界,近年他漸漸發現傳媒和傳福音有著很多的共通點,也面對同樣的改變。他帶領大家反思一個簡單的問題:現在大家看新聞,是等待6點半新聞,看報紙,還是網上互動新聞?現場的結果發現,超過7成的人都是看互動新聞。他指出:「互動新聞可以留言,互動就是網絡的趨勢」他又提到「有效傳播」會帶來行動、消費和轉化正如以往的傳播的模式已經不再有效,教會也要反思今天傳福音的方式是否能夠帶來行動和轉化。同時,歐建樑服事年青人時發現,用媒體的方法建立年青人,他們特別投入。

「若我們想用媒體、用網絡傳福音,就要先做到有趣、有質素,吸引所有人來加入,才有機會向他們傳播神的好消息。」

宗教改革的契機再次出現

接著由禧福協會的劉達芳博士分享媒體宣教的機遇、信念及果效。她首先指出16世紀時,因著發明了印刷機,聖經可以大量印製,信徒可以藉著讀經明白真理。於是,馬丁路德帶動的宗教改革說「信徒皆祭司」,突然成為可行。21世紀網絡的普及,呈現同樣的改革契機。美國一位教會領袖曾聽到神說:「我要在一個世代改變教會的面貌」,她相信很多無牆教會、職場教會、網絡教會的出現代表這個改變正在發生。調查發現,香港每人平均有2.7部智能上網裝置。媒體可以越過社交障礙,將正面的信息傳到從來不接觸教會的人群中。「與其分享你昨晚吃了什麼,不如和人深交。」她說,「人人手上都有網絡這兵器,我們怎樣傳達好消息?」

她認為媒體宣教的改革背後有4大信念。首先,信徒皆傳訊者,能夠將信仰真理翻譯成為不同對象能明白的語言。其次,信徒皆記者,只要將重要、感人的故事傳達出來,可以感動許多人。第三,信徒皆先知。她引述越戰時期,一張相片令美國人心逆轉的例子,說明教會是社會的良心,可以揭露不公義的真相,改變社會。最後,信徒皆藝術家,透過美麗的表達,讓好信息觸動人。

「你們每一個都是改革家,是轉化社會的人,不要忽視自己的威力。」

另一方面,她認為若教會要擁抱媒體宣教,領導層在心態及神學上要有範式轉變(paradigm shift)。「教會不是一個組織,而是一個有生機的個體」:教會必須回應環境,並影響週遭。當日正值淘大工業村火災,劉博士寫了一篇文章,發佈到Facebook,一天內已經有一萬人參與互動,接觸到六萬人。「我們不只是叫人來,亦要去邀請未信者與教會群體接觸,亦要進入未信的群體中與他們同行。」她指出領導層要放棄操控會眾,只承傳從神而來核心價值。在實踐上卻要放手,讓有異象的肢體進入從神而來的命定。這些亦是「拓展媒宣的教會﹕教牧及領袖進修課程」背後的理念。他們希望幫助教會成立媒體宣教隊,以網絡接觸教會未能接觸到的人。

三個機構合辦了「媒體宣教證書課程」,希望訓練信徒以媒體接觸未信世界。課程將提昇信徒的內在生命,建構以聖經為基礎的價值觀及靈性。同時會訓練參加者的藝術及媒體觸覺,增加審美的能力;更有專業的技能訓練,使他們能善用媒體表達所要傳遞的訊息。「這課程會釋放平信徒進入媒體宣教」劉博士這樣相信。

(記者林暐皓報道)

Vasco La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國度1分鐘(10) – 使徒性教會

10/07/2016 – 4 搭模斯月 5776
  聖經中教會的定義 「教會」希臘文「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