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什麼人就做什麼人 伴青少年釐清處理情緒

為何遇到一些小事情,青少年就是過不去!為何耐心開導後,孩子還是走不出來?如何幫助青少年處理與溝通情緒?台灣神學研究學院靈性諮商組教授兼輔導中心主任錢玉芬老師於6月9日在青年歸主協會舉辦的講座中表示,保羅要我們「向什麼人就做什麼人」,身為師長或輔導者,要用能與對方互通的語言向青少年說話,讓他們講出心中的認知和想法。

錢玉芬老師曾遇到一位很乖的女學生,因為男友回家奔喪,這位女學生只為了知道「我是否該和他聯繫,問他家裡好不好?」而臉色慘白,半夜12點來敲錢老師家的門。原本是簡單的問題,卻在不尋常的時間找她,她問這學生:「妳是不是不確定在他心目中是否重要?」這位學生就一直掉眼淚,情緒先是焦慮,後是傷心。錢玉芬說,這位學生牽涉到自我形象以及家庭問題,因父母常吵架而離婚,過程中這學生從幼稚園到國小不斷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希望父母關係能變好,最後父母仍然分開,讓這孩子認為自己不重要,不是有影響力的人。另一位學生到倫敦自助旅行,才剛離開倫敦,輾轉聽到妹妹要到倫敦讀書的訊息,就悲從中來,在倫敦一條不知名的街道感傷痛哭,原來這位學生也是有家庭破碎的問題。

錢玉芬說,情緒產生主要有兩種因素:生理和認知(想法)。我們要陪伴對方察覺生理反應,為這情緒命名,並釐清想法。前一位學生表面的想法:「我該不該打電話給他?」深層的信念是:「我是一個不重要的人」、「我擔心打電話過去會是嫌惡的反應」;第二位學生痛哭的深層的想法是:「我為什麼沒有家?」她提到,情緒管理的三不原則:不損人、不傷己、不壓抑。很多自殘的人都是因為裡面的痛苦大於外在痛苦,所以情緒絕對不能壓抑,壓抑情緒一定會生病。不壓抑的原則是:發現與承認、宣洩情緒壓力、修正經驗(被神所愛),回歸理性的、合真理的思考。

錢玉芬也談到原發情緒、續發情緒、功能性的情緒及適應不良的情緒的過程。她以「先生加班夜歸」為例,妻子的原發情緒是「擔心」;續發情緒是「生氣」;功能性的情緒是「懲罰、剝奪」;適應不良的情緒是「習慣冷嘲熱諷」。

錢玉芬指出,很多不健康的情緒,背後都是「缺乏愛」,所有負面情緒核心都是「孤單」和「悲傷」,也都是缺愛經驗。錢玉芬鼓勵大家,輔導、溝通和同理心的重點在於「原發情緒的釐清與表達」。我們陪伴青少年,讓他們與自己的情緒對話,陪對方能說出來。

(資料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我愛家我公投」 全力推動連署35萬份

24/06/2018 – 11 搭模斯月 5778
「愛家公投」三項公投案因要趕在8月底前完成至少35 […]